【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大自在天(梵Maheśvara,巴Mahissara)
印度教湿婆(śiva)神的异名。音译摩醯首罗、摩醯伊湿伐罗。又称商羯罗(śaṅkara)、噜捺罗(Rudra)、伊赊那(Iśāna)、兽主(Paśupati)、摩诃提婆(Mahādeva)等。大自在天
在印度的文化传统中,此神原与毗湿奴同居梵天之下,后来成为三者同位。在印度教中,大自在天被视为世界最高位的神,是宇宙世界的创造者。此神被吸收入佛教后,成为居住在色究竟天(Akaniṣtha,阿迦腻吒天)的圣者,在大乘佛教中,更被视为是位居法云地的圣者。另有人将自在天与大自在天视为同体,但自在天是欲界天,与色界中最上层次的大自在天应有所区别。而在密教中,大自在天则被视为是十二天之一。
◎附︰〈摩醯首罗〉(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摩醯首罗,系诸天之主。又称作摩醯湿伐罗、莫醯伊湿伐罗。译作大自在天、威灵帝。或别名为商羯罗(Saṅkara)、伊舍那(Iśana)、噜捺罗(Rudra)。《慧苑音义》卷上云(大正54‧440c)︰“此大王于大千界中得自在故。”《外道小乘涅槃论》说摩醯首罗和梵天、那罗延是一体三分,是生灭之因,一切物皆由此天生灭。在印度,礼拜此天之一派,被称为摩醯首罗论师。《入大乘论》卷下谓,毗遮舍摩醯首罗和伊舍那摩醯首罗是第六天王。然而一般说法则认为,摩醯首罗是以色界四禅天之顶上(即色究竟天)为住处,称作天主、大千界主或娑婆主。
《大智度论》卷二揭示其像容,云(大正25‧73a)︰“八臂三眼,骑白牛。”佛教界自古以来皆用“伊字三点”、“天主三目”之语来比喻鼎立之三位。在密教之中,胎藏界外金刚部院西方绘有其像。《秘藏记》谓其像是紫色,持鉾,乘黑水牛。其妃称为乌摩(Umá)。在印度教之中,认为他是三神之一的破坏神,称为湿婆(śiva)。古来佛教认为此天是在色究竟天之上,第十地菩萨必在此成佛。《华严经》卷二十三〈十地品〉云(大正9‧542c)︰“于一切佛得授记故,得一切世间高大身故。”《十地论》卷一释之而说有两种利益为(大正26‧125c)︰“现报利益,受佛位故;后报利益,摩醯首罗智处生故。”现报利益是指在因位而受授记;后报利益是指于摩醯首罗天而成报身佛。《探玄记》卷九(大正35‧284b)︰“此是世间中最高胜处,于彼现成佛,故云世间高大之身。”又,《大乘起信论》云(大正32‧581b)︰“是菩萨功德成满,于色究竟处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寄六欲、四禅之十天而显十地之华报,故第十地相当于色究竟天。
《成唯识论》卷七云(大正31‧40b)︰“必生在净居天上大自在宫得菩提故。”就此自在宫,法相宗有两种说法︰一是第十地菩萨初往的自在宫;二是第十地满心将成正觉之时所居的自在宫。初往的自在宫是色究竟天上所现的菩萨华报净土,为他受用土所摄,是菩萨地前所造的业、所感的土。其分齐应在色界之顶现出。然而,菩萨于十地满心受佛位时所居之土,并非必在色究竟之上,其所处不定。此因菩萨欲受佛位时,未必需要去此往彼,而可以不移动位置,即当处而变为自在宫。此出自《义林章》卷七(末)、《了义灯》卷六(本)。
关于所处不定之说,《佛地论》卷一为证明“如是净土为与三界同一处所为各别耶”而举出三说,第一是说各别有所处,在净居天上,或在西方;第二是说同处,净土周圆无有边际而遍法界;第三是说如实义,即(大正26‧293c)︰“实受用土周遍法界无处不有,不可说言离三界处,亦不可说即三界处,若随菩萨所宜现者,或在色界净居天上,或西方等处所不定。”此所处不定之说即是根据第三说而产生的。慈恩、慧沼等师皆以此为正义。
关于此自在宫是否摄于三界,《了义灯》卷六(本)引用《瑜伽论》所说的“色界中有十八住处”而说自在宫并非摄于净居。然而,十地菩萨是能变的第八,犹是有漏,故当摄于三界。《义林章》〈佛土章〉说有异熟识必是摄于三界。若果如此,自在宫应是别立于五净居之外,而为色界所属。
[参考资料] 《入大乘论》卷下〈愿修诸行品〉;《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十之一;《法华经》卷一〈方便品〉;《梵网经》卷上;《大教王经》卷十一;《守护大千国土经》卷下;《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