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叙


  四卷。欧阳竟无撰。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一经内容之提要。成书于1928年。收在《欧阳大师遗集》第一册(新文丰版)。台湾坊间另有单行本流通。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略称《大般若经》,六百卷,唐‧玄奘编译。是各种般若经典的集成,共分十六会。此经向来极受尊敬,被视为经中之王,但以经文汪洋,义理幽玄,读者往往难以得其要领。欧阳氏于1911年即发愿读此经,但不数卷而废。1923年,作者因爱子欧阳东溺死而发愿弘《般若》,于其柩旁读《大品般若》,但仍不能贯通。1927年,姊欧阳淑死,翌年正月,弟子聂耦庚又死,作者感触至深,终成此叙。彼于绪言中说︰“予治此经,三弛三振。亲爱之儿、之姊、之从者,不啻死丧之威以刺之,夫然后仅乃有成,难哉!”
  欧阳氏作此叙之目的,乃在为读者解决《大般若经》文汪洋而义幽玄的障碍。全书分成四门︰(1)五周叙事,(2)十义抉择,(3)诸经所系,(4)诸家所明,最后系以绪言。
  第一门〈五周叙事〉,共三卷,占全书篇幅的四分之三。其内容是依《大般若经》第二会的脉络,谈般若义海的全貌。因《大般若经》十六会可分为三大类,前五会其文段与内容都有共同的部分,是同一原本的分化,只是详略不同而已。中间五会为第二类,是彼此不同的五部经。后六会则是从般若法门的立场,分别叙述六波罗蜜的经。氏认为初五会是般若的“义海全潮,有统有系”,所以“全豹窥观,应于初五”。而初五会由于文异义同,详略有别,所以作者选择详略适中的第二会,作为阐发本经义海的依据。
  包括第二会在内的前五会,其内容可以“五周说般若”,即从五个方面谈般若的义蕴来涵盖。这五周分别是︰(1)舍利弗般若,谈菩萨智慧、菩萨二谛。(2)须菩提般若,谈菩萨三解脱门、摩诃衍摩诃萨。(3)信解般若,其内容为佛对帝释谈般若福德、对弥勒说菩萨行。(4)实相般若,又称不退转地般若;说阿鞞跋致相,说魔幻魔伪魔事,说当来世人供养般若因缘。(5)方便般若,又称究竟地般若;谈菩萨行者的境行果。欧阳氏以阐发《大般若经》第二会的五周叙事,以摄一经全义。
  第二门〈十义抉择〉,又从十个论题谈《大般若经》的相关问题。如龙树学与无著学的关系、唯智与唯识的异同,以及其他教义问题。
  第三门〈诸经所系〉,谈《般若》与《华严》《法华》《涅槃》《深密》《楞伽》《阿毗达磨》《菩萨藏》《大日》《弥陀》《阿含》等十经的关系,认为无有一法非般若成,无有一义非般若立。
  第四门〈诸家所明〉,举五位注释《般若经》的印度古德及其注释书,分别为︰(1)弥勒《现观庄严论》。(2)龙树《智论》《缘起论》。(3)无著《金刚般若论》。(4)罗睺罗《赞般若偈》。(5)陈那《圆集要义论》。
  1941年,欧阳氏将〈五周叙事〉部分改写为《五分般若读》,又以〈五周叙事〉中的第五“方便般若”有许多错误,故改写成《方便般若读》,并将其余部分一概删削。但在欧阳晚年手订的《竟无内外学》的二十六种著作中,《大般若经叙》与《五分般若读》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