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梵Nahā-prajñāpāramītā-sūtra)


  六百卷。唐‧玄奘译。又名《大般若经》。收在《大正藏》第五、六、七册。是说空、无相、无得等义的诸部般若集成的经典。
  此经总有十六会,其最早形成的似是八千颂般若,即相当于此经第四会的《小品般若》。其梵本于后汉灵帝光和初(178)由天竺沙门竺佛朔赍来中国,次年与月支沙门支娄迦谶在洛阳共译成十卷,名《般若道行品经》,通称《道行般若经》。此为《大般若经》别行本传入中国的开始。随后三国时代吴‧支谦又将此本重译成《大明度无极经》六卷,康僧会又别译成《吴品经》五卷(今佚)。另有魏地沙门朱士行,以佛朔等所译《道行般若》文义捍格、译理不尽,遂西行至于阗求得梵书《二万五千颂般若》九十章(品),遣其弟子送归洛阳,由于阗沙门无罗叉于晋‧元康元年(291)在仓垣(今河南陈留县境)译成二十卷,名《放光般若经》,即相当于《大般若经》第二会的所谓《大品般若》。同时敦煌沙门竺法护也从西域得到此《大品般若》的另一个梵本,译成《光赞经》十卷。东晋名僧支遁曾以此大小二品对比,并称此外还有未传入晋地的六十万言的大本《般若》(大小品对比要抄序),是为当时汉地学者对于般若部类的初步了解。
  其后姚秦‧鸠摩罗什在长安重译出大、小品及新译《金刚》等部般若,其弟子僧睿〈小品经序〉中即说《般若经》的梵本有十万偈、大品、小品、六百偈本四种。随著《濡首般若》(宋‧翔公译)、《文殊般若》(梁‧曼陀罗仙译)、《胜天王般若》(陈‧月婆首那译)等陆续译出,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仙论》中,更总说有八部般若,即十万偈、二万五千偈、一万八千偈、八千偈、四千偈、二千五百偈、六百偈、三百偈本八种。陈‧真谛、隋‧智顗、吉藏等皆同此说(但各本所配列的汉译经名,诸师所说各有不同)。显示这时对于般若部党之说已续有扩展。及至唐‧玄奘于龙朔三年(663)在坊州玉华宫寺译成全部《大般若经》十六会,共六百卷,不仅全译出来传说的八部《般若》,而且还译出前所未闻的好几部《般若》,大大超越了当时佛教界有关般若部类的知见范围,而使学人震惊于这部大经文义的广博。因而此经实为诸部《般若》总集大成的经典。
  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所说︰当时玄奘曾由印度求得此经总二十万颂的梵本三部回国,长安名德以前代所翻未曾完备,因请玄奘加以全译。奘以唐京事务烦多,《般若》部帙巨大,须要在僻静的地方专志宣译。便请得唐朝廷许可,于显庆四年(659)冬十月由长安移至坊州玉华宫寺,从翌年春正月一日开始翻译此经,时诸大德以经文广大,曾请仿照罗什的译例,删去繁重;玄奘心有未安,为求周详,悉依梵本,不加省略;并于翻译时,参照所赍来的三种梵本,文有疑误,即详加校定,殷勤省覆,审慎周详。他的上首弟子大乘光、大乘钦、嘉尚等在场笔受。玄奘译时每虑无常,经常勉励诸人努力加勤,莫辞劳苦。至龙朔三年冬十月二十三日译成为六百卷,分十六会。
  其中,前代已有译本而由奘加以重译或改译的有六会,即第二会旧有西晋‧无罗叉译二十卷本《放光般若经》、竺法护译十卷本《光赞经》、姚秦‧鸠摩罗什译二十七卷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种,而重译为七十八卷。第四会旧有后汉‧支娄迦谶译十卷本《道行般若经》、吴‧支谦译六卷本《大明度经》,苻秦‧昙摩蜱共竺佛念译五卷本《摩诃般若钞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十卷本《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四种,而重译为十八卷。第六会旧有陈‧月婆首那译七卷本《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一种,而改译为八卷。第七会旧有梁‧曼陀罗仙译二卷本《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僧伽婆罗译一卷本《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二种,而重译为二卷。第八会旧有宋‧翔公译二卷本《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一种,而重译为一卷。第九会旧有姚秦‧鸠摩罗什译一卷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北魏‧菩提流支译一卷本(同经)、陈‧真谛译一卷本(同经)、隋‧笈多译一卷本《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四种,而重译为一卷。
  又前代未有译本而由奘初译出的有十会,即初会四百卷、第三会五十九卷、第五会十卷、第十会一卷、第十一至十六会二十二卷,合共初译达四九二卷。特别是其中第一会梵本十三万二千六百颂的译出(见《法苑珠林》卷一百),满足了此土学人由于从来的传说中屡屡提出大部《般若》有十万偈颂(见《大智度论》卷一百、《金刚仙论》卷一、僧睿〈小品经序〉、梁武帝〈注解大品经序〉、隋‧智顗《金刚般若经疏》、吉藏《大品经义疏》卷一、《历代三宝纪》卷十二所载崛多三藏的传说等)的想望,因而此经的译出对于素重般若的中土大乘佛教具有甚大的意义。
  此经在藏文译典中,未有像汉译本那样遍合诸会《般若》为一整部的译本,而只有各会各别的传译。现存藏译本有失译的《十万颂般若》(相当于汉译本初会),失译(或智军译)的《二万五千颂般若》(相当于汉译本第二会),失译(或智军译)的《一万八千颂般若》(相当于汉译本第三会),释迦军、智成、法性戒共译的《八千颂般若》(相当于汉译本第四会),失译的《七百颂般若》(相当于汉译本第七会),戒帝觉与智军共译的《金刚能断般若经》(相当于汉译本第九会),失译的《百五十颂理趣般若》(相当于汉译本第十会),胜友与智军共译的《五波罗蜜经)(相当于汉译本第十一至十五会),戒帝觉、胜友、智军共译的《善勇猛问说般若经》(相当于汉译本第十六会)等。
  关于此经的梵本,现存有初会《十万颂般若》(1902,部分刊出),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1934,部分刊出),第四会《八千颂般若》(1888),第七会《曼殊室利分》(1923),第十会《般若理趣分》、第九会《能断金刚分》(1894),第十六会《般若波罗蜜多分》(1923)等。
  此经的内容分十六会,前五会义同文异,均为所显《般若》教义的全面叙述。其中初会四百卷文义最为详广,二会以下,顺次简略。
  初会分七十九品。
  (1)〈缘起品〉︰述佛在王舍城鹫峰山顶,放光照十方佛土,一切世界上首菩萨各以金色莲花来献,佛散花遍诸佛界,花台化佛说大般若,大众欢喜,叹未曾有。
  (2)〈学观品〉︰佛知大众都来集会,对舍利子说般若波罗蜜的学、修,谓当圆满三十七品、三解脱门乃至大慈悲喜舍等无量佛法,以无所得为方便,而无住无著。世出世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皆不可得。如是菩萨智慧超胜二乘,为真福田。
  (3)〈相应品〉︰又为舍利子说菩萨和一切法空相应,及和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不着一切法有、空等,也不见有诸法和空相应等,如是菩萨不见有所修般若。
  (4)〈转生品〉︰说安住般若的菩萨转生处所等,无量大苾刍众闻已发心受记,又有无量有情发愿往生十方净土,也得受记。
  (5)〈赞胜德品〉︰舍利子等同赞菩萨般若,佛加以印可。
  (6)〈现舌相品〉︰佛现广长舌相,放光照十方世界,十方菩萨和诸天来供养佛,无量有情得到受记。
  (7)〈教诫教授品〉︰佛令善现为诸菩萨说般若的相应法。佛又为说菩萨、般若但是假名,不可得故;菩萨于一切法住无分别,能修六度等。又不着色等,乃至不着方便善巧,能着、所著、着处、着时皆不可得等。又就菩萨、般若、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无所见等义和善现相问答、印证。
  (8)〈劝学品〉︰善现向佛及舍利子说菩萨为成满六度、遍知及修得一切佛法,当学般若等。
  (9)〈无住品〉︰说于诸法无所住,也非不住,诸法因缘假合,皆不可说,应以性空观一切法,于诸法无所取,而能成办一切事业。
  (10)〈般若行相品〉︰说菩萨于修行般若,观察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由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故。又般若及一切法离相,亦离自性,无所取,名于一切无所取着,三摩地,无得无为,名毕竟净。
  (11)〈譬喻品〉︰说一切法即幻,及善友摄受,以无所得为方便而勤修诸善等。
  (12)〈菩萨品〉︰佛又为解说菩萨的句义,及善、非善、有记、无记等,并说菩萨于如是自相空法不应执着,应以无二为方便,觉一切法。
  (13)〈摩诃萨品〉︰广说摩诃萨义,舍利子、善现、满慈子也各说摩诃萨义。
  (14)〈大乘铠品〉︰说菩萨擐六度、十二禅、三十七品、二十空等大乘之铠,遍照诸界令息诸苦,奉持佛法,而实皆如幻,作者不可得故。善现又述所领解义,并答满慈子说一切法性无所有乃至性无净,应勤修学一切无缚无解法门,乃至如是成熟菩提、严净佛土。
  (15)〈辨大乘品〉︰佛更为善现解说六度二十空等大乘相,及发趣大乘的十地的行业,观一切法无所有,以无所得为方便,出三界生死,至一切智智,利乐有情至无尽际等。
  (16)〈赞大乘品〉︰广赞菩萨所住的大乘相,超胜一切世间。
  (17)〈随顺品〉︰明大乘和般若无二无别义。
  (18)〈无所得品〉︰善现说菩萨、般若都毕竟不生,无所有、不可得,菩萨但有假名,诸法也无自性,离毕竟不生,也无菩萨能行菩提等。更为舍利子广加解说。
  (19)〈观行品〉︰善现又说菩萨修行般若,观诸法时,无受、无取、无执、无著;又诸法性空,不生不灭,非二非不二等。又为舍利子广释菩萨、摩诃萨、般若,观诸法及诸法不生、不灭、不二等义。
  (20)〈无生品〉︰善现又说菩萨修行般若,观我、人、诸法乃至如来法无生,毕竟净故,并为舍利子广解其义。
  (21)〈净道品〉︰善现又说菩萨修行六度,须净诸法乃至净菩提道;又六度由有所得和无所得为方便而有世间,有出世间;般若为一切善法母,普能出生、摄受一切善法;菩萨闻般若心无疑惑,常不舍离一切有情大悲作意;此种作意无自性,故空无觉知等。佛加以赞印,三千大千世界震动,无量天人得忍发心。
  (22)〈天帝品〉︰述诸天来会,善现为帝释说菩萨般若︰发菩提心、离声闻地、以应一切智智心、用无所得为方便的思惟、观、修,虽观诸法而都无所见。又为舍利子说菩萨虽住般若,于一切法都无所住、亦非不住等。
  (23)〈诸天子品〉︰善现又为未理解所说的诸天子说般若离语言文字,应住无说无听无解的甚深般若修学不舍,乃至欲为如幻梦有情说如幻梦法,幻梦事与一切法乃至涅槃无二无别。
  (24)〈受教品〉︰更为舍利子说甚深般若在住不退地菩萨和已见谛的声闻等人能信受。般若教中广说三乘法,于我、法等以无所得为方便,由内、外空故乃至无自性空故等义。
  (25)〈散花品〉︰述诸天闻法化花散供佛,善现和帝释论说花不生、诸法不生,乃至无上乘亦不生等义。
  (26)〈学般若品〉︰又为帝释说菩萨知诸法但是假名而不离法性,如是学般若时不于色等学、不于空学、不见若生若灭等而学般若,以无所学无所成办为方便等。
  (27)〈求般若品〉︰说菩萨求般若当以如来为依处,亦非依处,但随顺世俗说为依处,非如来、真如、法性等可得,亦非如来与真如、法性等相应不相应,般若不应于一切法求、不应离一切法求等。
  (28)〈叹众德品〉︰称叹菩萨般若是大波罗蜜与无量、无边波罗蜜。
  (29)〈摄受品〉︰诸天闻说称善,佛也加以赞印,说菩萨以无所得为方便修学一切法,不离一切佛法。又述受持、读诵、修习、思惟、演说、流布般若的功能,及般若能摄受一切善法、能灭诸恶。帝释又赞般若调伏菩萨令不高心,行六度时以无所得为方便,能令回向一切智智。佛更为说般若是一切咒王,于我及法虽无有所得,而能使自他得大饶益等。
  (30)〈校量功德品〉︰分别校量般若的功德。以般若故有一切胜因胜果及菩萨,菩萨所有方便善巧皆以般若增长,依此成就一切功德胜利。时外道恶魔欲来寻求佛的过失,帝释念诵般若使外魔退却。佛又为庆喜说般若于一切法为尊为导,以无二无生无所得为方便修习六度等回向一切智智。并说般若及般若供养乃至流布等功德,及较量书写施他等种种功德,而劝以无所得慧和巧妙文义宣说六度,并分别有所得相似般若和无所得的真正般若行六度等的区别。更广为较量功德而劝修学菩萨般若等。
  (31)〈随喜回向品〉︰弥勒与善现论说菩萨随喜有情的福业,回向菩提,以无得为方便,超胜异生、二乘,于所缘事及一切法皆不取相,而能发起随喜回向无上菩提。善现又承弥勒的意旨,为帝释说新学菩萨修善根回向,与随喜行诸福业等的无得无相方便。弥勒又和善现问答菩萨不取相而能随喜回向等事。佛加以赞印,更为善现说菩萨无倒的随喜回向。
  (32)〈赞般若品〉︰舍利子广赞般若,佛为说一切善法皆由般若出现。舍利子更为帝释说般若殊胜,五度如盲,般若如导。佛更为舍利子说菩萨应引发般若,于一切法无所得故。更为善现说菩萨信般若则不信色等诸法,观一切法不可得故。善现领解,因说菩萨般若名大波罗蜜等。
  (33)〈谤般若品〉︰佛又为舍利子说信解般若的人是从十方如来的法会来生、久发菩提心、常修六度的。又为善现说般若无能闻见者,也无所闻见。并说有菩萨初发心即能修学甚深般若,有菩萨不敬般若,造作恶业,堕三恶道,及愚痴人毁谤般若有四因缘等。
  (34)〈难信解品〉︰又为说不勤精进、未种善根、具不善根为恶知识所摄受的人,于甚深般若难信难解。由于诸法非解非缚,以无所有性为自性、诸法清净与果清净、般若清净、一切智清净乃至见清净无二无别无坏无断、无不净不相应等。
  (35)〈赞清净品〉︰又为舍利子说如是清净的甚深意义,清净般若于一切法无所执受等。又为善现广说一切毕竟净义。
  (36)〈着不著相品〉︰又为说菩萨以有所得为方便的不能证得实相般若,以无所得为方便的得证实相般若。善现又为舍利子及帝释分别执着不执著相等,佛加以印可,更说其微细相,显示般若甚深无性无作不可得等。善现又说般若修行甚难,如修虚空都无所有、无可施设等。又为帝释说护持般若人如护虚空,菩萨修行般若虽知诸法如幻而亦不执为幻等。
  (37)〈说般若相品〉︰时三千大千世界诸天由佛的神力各见千佛宣说般若,各见请说的上首善现,问难的上首帝释。佛又为善现说弥勒等当来诸佛宣说般若的行相,当证当说诸法毕竟净等。善现又述读诵、演说般若的功德,时诸天散华,佛又为解说般若转法轮义。
  (38)〈波罗蜜多品〉︰善现更广赞般若波罗蜜多的大、无边等,佛一一加以印证。
  (39)〈难闻功德品〉︰这时帝释心念般若殊胜难闻,舍利子也说闻已信解不信解由于夙因,佛为帝释宣说一切智智皆从般若生故,菩萨应学般若。又菩萨修行般若,于五蕴乃至诸佛无上菩提等法不住不习、亦非住非不住、非习非不习、所住习诸法不可得等。又为舍利子说般若甚深无量。舍利子也说闻是般若信受修行,当是善根成熟,不久当受菩提记,如行旷野已近王都等,佛加以赞可。并为说菩萨的四摄,及离我法等见着修行般若、速得圆满等。又般若是大宝聚、清净聚,受持读诵书写宣说般若的功德,乃至佛灭度后般若当盛行于东南,渐传至东北方等。
  (40)〈魔事品〉︰佛为善现具说修行般若时的魔事留难等。
  (41)〈佛母品〉︰佛为善现说佛护念般若,如子护母,般若能示世间诸法实相,为诸佛母;般若虽能生诸佛、示世间相,而无所生、亦无所示,复能为诸佛示世间空相乃至无相、无愿相等。
  (42)〈不思议等品〉︰善现又说甚深般若为大事故而现于世,为不可思议事,乃至无等等事而现于世。佛加以印可,并说诸法乃至诸佛无上菩提也不可思议乃至无等等。会中四众各得法益,菩萨得忍受记。
  (43)〈办事品〉︰佛为善现说般若能成办六度、二十空等,佛以三乘法付嘱般若,般若于五蕴乃至无上菩提无所取着、出现世间、能成办一切事业,菩萨亦于诸法无所取着等。诸天并赞菩萨般若所成就忍。
  (44)〈众喻品〉︰佛更为说信解修习般若的菩萨所从来处。菩萨若不摄受般若和方便善巧,从初发心,住我我所执修行施等,堕二乘地;若从初发心离我我所执修行施等,便能摄受一切善法,不堕二乘,疾证菩提。
  (45)〈真善友品〉︰佛更为说初业菩萨应先亲近真善知识,修行善法,普施有情,回向无上菩提,勿于诸法而生贪爱,自性空故。又菩萨虽知一切法空,而为世间令得义利、安乐等故发趣菩提。
  (46)〈趣智品〉︰佛又为说于般若生信解的菩萨的性、相、状、貌、所趣,并所擐的甲胄等。善现又述般若甚深无能修、所修、修处等,于此甚深义中无少法实法可得,如修虚空乃至修除遣,佛加以印可。又说于般若等不生执着是不退菩萨,不为贪瞋痴慢等杂染心所牵引,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一切智智等。
  (47)〈真如品〉︰时诸天散华礼佛赞叹般若,并说般若经中说一切法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法即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佛加以印可,并说甚深般若即佛所证无上菩提,无能证、所证、证处、证时、非世间一切所能比度。菩萨若起我我所执,为摄取五蕴乃至一切佛法,或为弃舍诸法而行,即不能修六度证二十空等。善现又说随顺般若乃至三智等一切法,以无碍为相,一切法真如平等无二。善现更说一切法都无所有,诸随生者或所随生及随生处皆不可得,舍利子也说五蕴乃至真如亦不可得,佛皆加以印可。会中苾刍、苾刍尼、菩萨多得法益,有六万菩萨成阿罗汉。佛为舍利子说菩萨取声闻果,由于远离般若及方便善巧力的因缘,并说菩萨不应取相,不见有少法可得,以无得为方便修六度住二十空等。又为诸天说现觉一切法相证得菩提,而都不得胜义法相的能证、所证、证处、证时等可说,以一切毕竟空故。又善现、舍利子各述所解,佛均加以赞印。
  (48)〈菩萨住品〉︰善现又说菩萨欲得菩提,当于一切有情住平等心,起大慈等心乃至空、无相、无愿心,自他共离十恶、修一切善,则于五蕴乃至一切佛法住无障碍等。
  (49)〈不退转品〉︰佛为善现说不退转菩萨以无得为方便,如实知异生、二乘、菩萨、佛地诸法真如无二无别,并为说不退转菩萨的行相等。
  (50)〈巧方便品〉︰佛又为说不退菩萨依深般若相应理趣、如应而住、如应而学,摄取广大无数功德,共诸有情,回向菩提;由此回向巧方便力,证得无上菩提等。
  (51)〈愿行品〉︰说菩萨修行施等,见有情苦,作愿勤修六度等相。
  (52)〈殑伽天品〉︰述会中有一殑伽天女,发愿修行六度成佛后也宣说般若,并散花供佛,蒙佛授记。
  (53)〈善学品〉︰佛为善现说行深般若的菩萨修习证入空等三三摩地等行相。又菩萨观法空时,为学而观,不为证而观,不退六度二十空等,不证漏尽,不住于空,并广说不退转相及魔娆乱相、傲慢的过患、真远离行、真胜善友、菩萨应修的一切法相等,及般若以虚空为相、无相为相乃至性空为相、远离为相等。又一切法空,由诸有情有我我所执而流转生死,既有杂染亦有清净。并广说般若相应作意的功德等。
  (54)〈断分别品〉︰说菩萨不离般若及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因皆自性空、远离、无增、无减等。又非即般若或离般若能行般若,乃至非即诸法离诸法能行般若,并就诸法空虚、不实、即、离等义广作问答。并及菩萨成无生忍、得不退地、证得菩提等问题。
  (55)〈巧便学品〉︰帝释说于般若自修、教他至于菩提不杂余心心所的功德成就,佛加以印可。又为阿难分别恶魔娆乱的有无,乃至菩萨和菩萨间的共住。更为善现说菩萨学义,及一切法本性清净,菩萨于中修学般若,离诸杂染复得清净,并以善巧方便令诸有情证此清净,不起悭贪执取心等。
  (56)〈愿喻品〉︰时帝释心念菩萨般若殊胜,佛又为说随喜的福不可数量。又为善现说般若等法毕竟离,菩萨依止它能得无上菩提。善现又说菩萨所证的法义、能证的般若、证法、证者、证处、证时都不可得,如虚空、幻士等于一切法无分别。又为舍利子说一切法本无分别,但因有情颠倒造业感异熟果而有五趣差别及三乘圣位,菩萨应行如是无分别相的般若,得证无分别相所求的菩提。
  (57)〈坚等赞品〉︰善现又为舍利子说行般若为行无坚实法,也不见有无坚实和坚实可得。时诸天子心念菩萨知诸法及有情皆不可得,而发心擐功德铠,度令究竟涅槃、心不沉没,甚为希有。善现又说菩萨行深般若心不沉没的因缘。佛说如是菩萨为释梵乃至十方佛所护念,当令一切功德圆满,乃至证得一切智智。并说诸法实性不可得,菩萨观一切法空,如佛所化,安住真如精进修学、疾证菩提等。
  (58)〈嘱累品〉︰帝释赞善现所说般若殊胜,诸天散花,六千苾刍得菩提记,佛以般若付嘱庆喜,并为说般若行的要义,及般若于诸法中最胜,等如虚空无量无边无尽。佛又出广长舌相,显示所说不虚,并说受持般若陀罗尼,即为总持一切佛法。
  (59)〈无尽品〉︰佛为善现宣说般若及一切法如虚空无尽,观十二缘起等,远离二边,不见有法生、灭、有我、有情、常、无常乃至远离、不远离等,以无所得为方便,如是修行般若,魔不能娆等。
  (60)〈相引摄品〉︰佛为善现广说六波罗蜜多互相引摄,乃至安住般若,引摄布施诸度等。
  (61)〈多问不二品〉︰善现与佛广泛问答菩萨久已发心,善根无不圆满;而般若照余五度,最居先导;菩萨依诸法自性空,而为有情修行六度;又依世俗言说般若最胜,而实无胜劣差别。又般若于诸善法无有取舍,菩萨以般若无执着、无安住为方便,遍摄受善法,引发殊胜功德,为诸有情回向菩提,乃至证得一切智智。又应勤学般若与略广六度相应法,如实了知五蕴乃至无上菩提实际相法界相略广相等。如是等法门,利根乃至不定根人能入,由此能证六度、二十空等。应当于般若无间地行、引、修,不起余作意;般若及一切法不可施设,佛依世俗方便说法,假说诸法法性,以三乘法度脱有情,及三智与三乘道与涅槃的性相差别,菩萨修行般若及般若的名义和甚深义趣等。
  (62)〈实说品〉︰说菩萨虽不见有有情佛果,而为除有情我执颠倒、修满六度、证得菩提。一切法、有情、佛、菩萨真如皆无异,菩萨圆满修学真如,故名如来。又初心菩萨应思惟一切法以无性为性,乃至以无相为相,而常精勤成熟有情严净佛土,以行般若为最胜方便,观一切法非无非有,世俗、胜义也非有异,为愍有情分别诸法,令知非实有。
  (63)〈巧方便品〉︰说于五蕴乃至无为界空行菩萨行,于诸法中不作二相。又菩萨行深般若时,于诸法不为益、损、生、灭、染、净,广说善巧方便,修行六度及一切善法等。
  (64)〈遍学道品〉︰佛又为善现说菩萨于五蕴乃至无上菩提的无性自性无所动,离诸戏论,用菩萨道入正性离生,起一切净道相智,以三十七品乃至三智、三乘道及因果安立有情,修此无相不着二边等义。
  (65)〈三渐次品〉︰说菩萨行深般若,不住有无等想,无性即菩萨现观;又如来昔修菩萨道时,无倒修行六度,入四静虑,而无执着、无得、无分别。又于无性为自性法中,有渐次业、渐次学、渐次行,为趣菩提度有情等。
  (66)〈无相无得品〉︰说一切法无性故无得、无差别;为令有所得者离染着故,方便说有六度等差别相。菩萨修般若时,一心具摄一切佛法,以离相无漏心修行六度,圆满一切佛法。
  (67)〈无杂法义品〉︰说菩萨安住如梦响等无性无相的诸法中修行六度、圆满佛法。
  (68)〈诸功德相品〉︰说菩萨住毕竟无际二空,修行般若,而方便善巧拨济有情,令修六度等一切佛法,令住三乘。又一切有情一切法和此等施设皆不可得,即由于内空乃至无自性空等都无所得,而能安立有情,住所应住,令解脱妄想颠倒执着,依世俗谛安立黑法白法、因果差别,于一切处皆得无碍等。
  (69)〈诸法平等品〉︰说菩萨善达诸法实相,于法性都无分别,知诸法如幻化,而安立有情于无漏法;当学般若,亦学静虑,以方便善巧为诸有情施设名相等。
  (70)〈不可动品〉︰说菩萨安立有情于实际中,令离颠倒,谓诸法性空,而亦不坏色等,无二无相,也无分别;于一切法及诸有情住本性空,而修诸功德令证菩提,这是依世俗说,不依胜义等。
  (71)〈成熟有情品〉︰说菩萨方便善巧修行六度,安住内空等,而为有情说法令得三乘。并广说布施、净戒及余大菩提道等。
  (72)〈严净佛土品〉︰说六度、三十七品、二十空等总一切法皆菩萨道。知诸法性空而常学无倦,及常清净自他三业粗重,严净佛土,令所化有情往生彼土、成就菩提等。
  (73)〈净土方便品〉︰说菩萨住佛乘正定聚,但为利乐有情愿生恶趣。又由观空方便善巧引发神通自在、成熟有情、严净佛土等。
  (74)〈无性自性品〉︰说菩萨法即是佛法,由般若证四谛平等性,即是涅槃,如实见一切法空,能入菩萨正性离生等。
  (75)〈胜义瑜伽品〉︰说一切法平等性是清净法,是依世俗说,胜义谛中无分别无戏论,菩萨于一切法不取为有为无,知皆如梦等。佛于无相中方便善巧,建立佛法差别,而于平等法性都无所动。
  (76)〈无动法性品〉︰说菩萨不动于法性空,而令有情离妄想颠倒,住无为界,脱生死苦。又一切法皆如化,即自性空,无生无灭无一非化等。
  (77)〈常啼菩萨品〉︰说初业菩萨当信解诸法自性毕竟皆空的方轨,欲求般若当如常啼菩萨不惜卖血、髓、心,欲从法涌菩萨求受般若的故事。
  (78)〈法涌菩萨品〉︰继说法涌为常啼演说般若法义,乃至常啼以血洒地供养、获得法益等。
  (79)〈结劝品〉︰佛告善现,结劝菩萨应学习闻思读诵书写流布般若,更以此法付嘱庆喜。
  以上初会七十九品、四百卷,实为全经的主流。次则第二会八十五品、七十八卷,内容大同于初会,而品名的开合稍有差别,文字亦比初会简略,且无有最后的常啼、法涌、结劝三品。第三会三十一品、五十九卷,第四会二十九品、十八卷,第五会二十四品、十卷,文义逐会简短,但内容大同。
  第六会有十七品,八卷。述佛在鹫峰山,为最胜天王说菩萨修学般若,能通十波罗蜜一切佛法,及说般若的相,菩萨学深般若能通达法界,行深般若、修四念住,能证如来法性,具诸功德。并为光德菩萨示现净土。为最胜说法性平等义,并为他授记。最胜为舍利子说菩萨示现苦行等相,为善思菩萨说虽授记而实无所得。佛又为最胜说过去燃灯佛求法得忍的故事,为曼殊室利说最胜天王的宿因。最胜又为善思说佛所化身及所说法无起、尽、生、灭。曼殊室利和寂静慧菩萨说陀罗尼,佛说寂静慧过去的本事,为曼殊室利说受持功德、毁谤过患,又说菩萨化他、自行二种般若等。
  第七会,《曼殊室利分》,二卷。述佛在誓多林给孤独园和曼殊室利、舍利子等问答演说观佛即真如相,无生、灭、去、来、染、净、二、不二等,无见、无取、无得,于诸有情及涅槃界非二非不二相俱不可得,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乃至涅槃无差别相,及修甚深般若一相庄严三摩地等事。
  第八会,《那伽室利分》,一卷。述佛在誓多林给孤独园,妙吉祥菩萨将入城乞食,与龙吉祥、无能胜菩萨答问甚深般若,观一切非实,皆如谷响等。龙吉祥、善现、舍利子先后闻法入海喻定、灭定等三昧,乃至施食的近事女也受化得果,显示般若的胜德等。
  第九会,《能断金刚分》,一卷。述佛在誓多林给孤独园,为善现说住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我、人、众生、寿者相行施、戒等波罗蜜,无住、无得、离一切相,欲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可得,一切法如幻、露、泡、梦等。
  第十会,《般若理趣分》,一卷。述佛在他化自在天宫,为金刚手菩萨等说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净法门,即菩萨句义,总四十一门清净句义。又为宣说寂静法性理趣现等觉门,乃至最胜第一甚深理趣无上法门。广说菩萨般若理趣境行果德等。
  第十一会,《布施波罗蜜多分》,五卷。述佛在给孤独园,舍利子承佛意旨为诸菩萨广说布施波罗蜜多,应缘一切智智以大悲心为上首而行施,即能摄受一切智智、得证无上菩提。更为满慈子喻说菩萨、声闻行施的胜劣,并广说有巧方便行施,及随喜回向所引善根,常于有情作大饶益。应起决定的施心及无染布施,不起二乘相应作意。佛又为满慈子说一切法非实有、无舍、无得、无所损益等义。舍利子又为满慈子说应观一切法性空寂,一切智智具胜功德,以财、法施诸有情,随顺菩提,广作饶益等。
  第十二会,《净戒波罗蜜多分》,五卷。述佛在给孤独园,舍利子承佛意旨,为满慈子演说菩萨持戒犯戒的相,以住二乘作意名菩萨犯戒,又见有少法名为作者,名犯戒菩萨,随修六度皆以大悲为首,发起随顺,回向一切智智相应之心名具戒菩萨。并称心无分限普度有情求大菩提引发净戒的菩萨,应对其他菩萨乃至一切有情供养恭敬,了达一切法空无实,于六度乃至三智无味着等。
  第十三会,《安忍波罗蜜多分》,一卷。述佛在给孤独园,满慈子承佛意旨,为舍利子演说菩萨忍和声闻忍的差别,及菩萨修行般若,观身心如虚空,于境无分别,堪修安忍。又观蕴处界常无常等为行他行处,以平等心修行六度一切智智相作意为行自行处等。
  第十四会,《精进波罗蜜多分》,一卷。述佛在给孤独园,为满慈子分别精进和懈怠的相状,菩萨从初发心,身心为他作饶益事,常应精进修六度等。
  第十五会,《静虑波罗蜜多分》,二卷。述佛在给孤独园,为舍利子演说菩萨方便入四禅、四定而不味着,观一切法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又为满慈子说安住静虑、摄受般若、精进、忍、戒、施等相,更为舍利子说三界静虑顺逆次第等。
  第十六会,《般若波罗蜜多分》,八卷。述佛在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为善勇猛菩萨广说般若的修行、圆满、安住等事。显示般若于一切法都无所依,与一切法非离非合,非相应非不相应,非一切法摄,也非离一切法,如梦幻焰影等。又为舍利子说于一切境皆无住着,以无边法为所行境,当精进行,自他俱利,是为菩萨般若行等。又为善勇猛说菩萨修行般若,于一切法都无所行,遍知一切所缘而行,遣除一切所缘而行,又一切法以无性为性,故无可修,也无可遣,于一切法无取执住着,当得成就功德智慧大威神力降伏魔等。
  此经文义浩瀚,论辩层垒,波澜壮阔,极尽佛教文艺的壮观,在汉译佛典中,可称为最巨大的文学作品。
  经中广说境行果等一切诸法本性空寂,非生非灭,非一非异,无取无舍,无我我所,以无所得为方便,劝修一切善法道品,而示以毕竟空净,无住无著,于此广破见执显诸实相,是为大乘佛法的共通教义。
  此经的特色,即在完全以大乘的面貌出现,直说大乘与般若,其性无二。并说大乘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大乘,说大乘即说般若,说般若即说大乘,如是二法,一体无异(初会第十七〈随顺品〉)。
  经中并明白指出︰般若能与一切善法为母(初会第二十一〈净道品〉)。一切佛法无不摄入般若(初会第十七〈随顺品〉)。般若能生诸佛,是诸佛母(初会第四十一〈佛母品〉)。般若能示世间诸法实相,名如来母,能生如来(二会第四十七〈示相品〉)。这就是后世以般若称为佛母的渊源。而实际上此经所显示的空、无相义,实为华严、方等、宝积、大集、法华、涅槃诸部大乘的共通思想和主要教义。汉译各代大藏经中,均特重此经以编列于一切经的首位,即因于此。
  特别是此经所显大乘义中,有许多不共二乘的思想︰
  (1)一切法本性清净思想︰如说︰“诸法本来自性清净,菩萨于一切法本性净中,精勤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如实通达无没无滞,远离一切烦恼染着,故说菩萨复得清净。复次,虽一切法本性清净,而诸异生不知见觉,是菩萨摩诃萨(中略)善巧方便,令诸有情证一切法本性清净。”(初会第五十五〈巧便学品〉)
  (2)住无所住思想︰如说︰“菩萨摩诃萨虽住般若波罗蜜多,而同于如来,于一切法都无所住,亦非不住,(中略)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初会第二十二〈天帝品〉)又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住无分别,能修六度、住二十空乃至三智等,不见菩萨及菩萨名,不见般若及般若名,不着一切染净诸法,也不离诸缘所生法等(初会第七〈教诫教授品〉)。
  (3)为利大众愿生恶趣思想︰如说︰“菩萨摩诃萨虽成就一切白净无漏法,而为利乐诸有情故,方便善巧受恶趣身,如应成熟诸有情类。”(初会第七十三〈净土方便品〉)又“菩萨摩诃萨宁以自身具受生死无边大苦,而不爱着声闻独觉自利众善”(第十三会〈安忍波罗蜜多分〉)。
  (4)宁起三毒远离二乘思想︰如说︰“二乘作意,违害无上正等菩提,(中略)欣乐涅槃,背厌生死,菩萨于彼应远离之。(中略)贪瞋痴等相应之心,于大菩提虽为障碍,而能随顺菩提资粮。(中略)谓菩萨众方便善巧起诸烦恼受后有身,与诸有情作大饶益,依之修学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令得圆满。”(第十一会〈布施波罗蜜多分〉)
  (5)严净佛土思想︰如说︰“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发弘誓愿精勤勇猛,自修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亦劝他修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修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亦劝他修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中略)由此行愿,便能严净所求佛土。(中略)菩萨摩诃萨各于所求严净佛土,证得无上正等觉时,所化有情亦生彼土,共受净土大乘法乐。”(初会第七十二〈严净佛土品〉)
  经中并说︰“一切声闻独觉所有智慧,比行般若波罗蜜多一菩萨摩诃萨于一日中所修智慧,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中略)百千俱胝分不及一,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初会第二〈学观品〉)甚至宣说︰“菩萨若起二乘相应作意,便违菩萨本所希求一切智智。(中略)如是菩萨住菩萨心,不为二乘、恶魔胜伏,而能胜伏二乘、恶魔,如瑜伽师于境及定俱得善巧不可胜伏”(第十一会〈布施波罗蜜多分〉)
  更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这些思想和当时盛行的声闻学说大相迳庭;另一方面,“大乘非佛说”的论调,在这时声闻界或已产生,如此经说︰“设有恶魔,或魔使者,诈现佛像语菩萨言︰汝所受持大乘经典非佛所说,亦非如来弟子所说,是诸恶魔或诸外道为诳惑汝作如是说,汝今不应受持读诵。是菩萨摩诃萨闻彼语已作是念言︰此定恶魔或魔眷属,令我厌舍所求无上正等菩提,故说大乘甚深经典非佛所说,亦非如来弟子所说。”(初会第四十九〈不退转品〉、第二会第五十四〈转不转品〉)又说︰“设有恶魔作沙门像,来至其所说如是言︰汝先所闻受持读诵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经典,皆是邪说,应疾弃舍,勿谓为真!(中略)非真佛语,是诸文颂者虚诳撰集。(中略)汝等今应修尽苦道,速尽众苦得般涅槃,现在苦身尚应厌舍,况更乐受当来苦身?宜自审思,舍先所信。是诸菩萨闻彼语时,心不惊疑,但作是念︰如是说者,定是恶魔。”(第五会第十六〈不退品〉)由此可以想见当时声闻、菩萨二乘思想对立的状况是非常明显的。因之此经处处显示出佛法分类,只有二藏︰(一)声闻藏,(二)菩萨藏。这就影响到中国三论宗人,即以声、菩二藏为教相的基本判释(见《三论玄义》)。
  另外影响于中国佛教界的,是此经显示般若教义为“三乘通教”。如经中说︰“欲学声闻地(中略)独觉地(中略)菩萨地(中略)如来地者,当于般若波罗蜜多应勤听习读诵受持如理思惟令其究竟。何以故?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广说开示三乘法故。若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多,则为遍学三乘,亦于三乘法皆得善巧。”(初会第八〈劝学品))又“般若波罗蜜多,(中略)诸预流者于此中学得预流果,诸一来者于此中学得一来果,诸不还者于此中学得不还果,诸阿罗汉于此中学得阿罗汉果,诸独觉者于此中学得独觉菩提,诸菩萨摩诃萨于此中学得严净佛土、成熟菩提。”(初会第二十八〈叹众德品〉)这是中国天台学者以此经列为化法四教中的通教的原因。
  经中又以三乘学人由此可以得到三智,谓“菩萨摩诃萨欲学般若波罗蜜多,欲成办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当以无所得为方便,如应而学。”(初会第十〈般若行相品〉)又“一切智者是共声闻及独觉智,道相智者是共菩萨摩诃萨智,一切相智者是诸如来应正等觉不共妙智。”(初会第六十一〈多问不二品〉)“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一刹那心则能具摄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中略)亦能具摄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初会第六十六〈无相无得品))这也是天台宗所谓“三智具在一心中得”的张本。
  此经又显示出他方净土思想。如说︰“菩萨摩诃萨应修如是严净佛土︰谓彼土中常不闻有三种恶趣,亦不闻有诸恶见趣,亦不闻有贪瞋痴毒,亦不闻有声闻独觉,(中略)但闻说空无相无愿无生无灭无性等声,谓随有情所乐差别,于树林等内外物中,常有微风互相冲击,发起种种微妙音声,彼音声中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性故空,空故无相,无相故无愿,无愿故无生,无生故无灭,彼佛土中诸有情类,若昼若夜若行若立若坐若卧常闻如是说法之声。(中略)十方如来应正等觉,皆共称赞彼彼佛名。若诸有情得闻如是所赞佛名,定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初会第七十三〈净土方便品))这可说是中国宗教界影响最大的净土思想的渊源。
  又此经泯绝语言文字,在大乘法中还开辟了另一蹊径,如经中说︰“我曾于此不说一字,汝亦不闻,(中略)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文字言说皆远离故。由于此中说者听者及能解者皆不可得。”(初会第二十三〈诸天子品〉)又说︰“我于诸法都无所见,故无所说,乃至般若不可说示。”(第十六会〈般若波罗蜜多分〉)这对于不立文字的中国禅宗思想所给予的影响也甚大。而此经第九会《金刚能断分》的异译本《金刚般若》,也即为禅宗五祖以下诸师传心法的正本。
  又密乘教法,也渊源于此经。如经中说︰“一切陀罗尼门,名为菩萨摩诃萨菩萨道。”(初会第二十一〈净道品〉)又说︰“菩萨摩诃萨依般若波罗蜜多修一切陀罗尼门。”(初会第二十九〈摄受品〉)尤其是第十会《般若理趣分》,广显如来智印的深密理趣,及说神咒三首,开启了密宗的秘藏,并为后世般若教义摄入密教兴其机运。
  由此可见此经贯摄了大乘全面思想,为一切大乘教法之所遍集,对于偏重大乘的中国佛教各方面的影响甚大。“东国最重般若”,当亦基缘于此。
  此经全文虽十六会,但其主流则为最初五会,如近人欧阳渐说︰“般若十六会,初有五会,义海全潮,有统有系。(中略)全豹窥观,应于初五。初虽五分,义同文异。详略文异,应为三类︰初分为一类,文四百卷,是为极详;四、五为一类,但有四周而缺方便,(中略)是为极略;二、三为一类,具叙五周而缺最后方便付嘱,然秦译(大品般若)详,是为酌中,最便研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叙》)
  此经初会文义繁重,其第二会的二万五千颂般若繁简适中,在印度古代似已以为全经的代表典籍而颇为流通。中观学派首创者龙树疏解此经而撰成《大智度论》,瑜伽学派亦相传弥勒疏释此经撰成《现观庄严论》,并为印度解述此经的代表作。其中,《大智度论》汉译为百卷,主要论述此经所显实相性空无得之理,在中国汉地流传颇广。罗什译此论时先译出其中初品的解释为三十四卷,从第二品以下加以节略择译其要,不再广译,得此百卷。可见此论原文的广博。《现观庄严论》全文二七四颂,主要显说此经所述实践行证之道,在印度中古时代相当流行,而在我国西藏传弘更盛。其后无著、世亲均依此经第九会加以疏释,各别撰成《金刚般若经论》。陈那又依此经第四会撰成《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撮述一经的要旨,三宝尊义就其论加以疏释。此外依此经义撰制的论书,尚有龙树、提婆、佛护、清辩等的《中》《百》《十二门》等论,广弘般若性空的教义,至形成为大乘中观学派和它以下的支分流系。
  此经在中国,自后汉《道行般若》(小品)译出以来,三国吴‧支谦又加以重译,魏‧朱士行曾讲述《道行》,又为访取《大品般若》的梵本而西行求法,显示此经的弘传为当时汉地思想界所重视。随后又有无罗叉、竺叔兰、竺法护等相继译传,卫士度、帛法祚、支孝龙、康僧渊、支愍度、竺道潜,竺法温、支遁等传写讲述,使般若之学,弘扬渐盛。道安在襄阳时,更盛讲《放光般若》,并撰制解注文记,发扬此经的玄奥。同时的般若学者,尚有于法开、竺法汰、竺昙壹、于道邃等,形成为般若学的六家七宗的盛势。慧远亦曾从道安受学《般若》。但使此学得到真正弘通的,实始于鸠摩罗什广译大小品及《金刚般若》等经、《智度》《中》《百》等论,使《般若》的义学昌阐于时。什门诸贤僧睿、僧肇等并造章疏,继轨传述。此后六朝名僧也多有讲述《大品》或造疏释。梁武帝并注解《大品》,陈武帝也偏好《大品》。现存的大品疏述,仅有隋‧吉藏《游意》一卷、《义疏》十卷,及新罗‧元晓的《大慧度经宗要》一卷而已。
  唐‧玄奘亦以此土学人素重般若,决心北至玉华宫寺,专志译出此全文六百卷,并欢喜称庆,称为人天之宝。智升编《开元藏》,即以此经列于众经的初首而特加尊重。至于此经的书写、精读、受持、供养,也为世所尚。其后由于义学渐衰,佛徒舍繁就简,《金刚般若》及《般若心经》遂代替全经而颇为流通,有关《金刚般若》与《心经》的历代疏释甚多,不遑列举。
  关于此经的经义,龙树《大智度论》(卷一百)中曾摄为二道︰(1)般若道(秦译《大品》前六十六品,相当于此经初会前五十八品),(2)方便道(《大品》后二十四品,相当于此经初会后二十一品)。弥勒《现观庄严论》中则摄为八品︰(1)〈一切相智品〉,(2)〈道相智品〉,(3)〈一切智品〉,(4)〈一切相现等觉品〉,(5)〈顶现观品〉,(6)〈渐次现观品〉,(7)〈一刹那现观品〉,(8)〈法身品〉。这是印度古来颇为通行之说。
  在中国有未详作者的〈大品经义略序〉,依第二会秦译本的文义,大判区分,略为三段︰第一段(秦译《大品》一至六品,相当于此经初会一至六品),是佛自开宗对舍利弗为上根人说。第二段(《大品》七至四十四品,相当于此经初会七至三十八品),是佛命须菩提为中根人说。第三段(《大品》四十五至九十品,相当于此经初会三十九至七十九品),是归宗重为下根诸天及人更说般若。至梁武帝〈注解大品经序〉则以经中文义分为五段︰“劝说以下住标其始,命说以无教通其道,愿说以无得显其行,信说以甚深叹其法,广说以不尽要其修。中品所以累教末章所以三属。”近人欧阳渐氏也就此经第二会文义分五周︰第一周(初四品,相当于初会前五品),为舍利弗般若(佛使舍利弗谈菩萨智慧,谈菩萨二谛)。第二周(五至二十四品,相当于初会六至二十一品),为须菩提般若(佛与须菩提谈菩萨三解脱门,谈摩诃衍摩诃萨义)。第三周(二十五至四十二品,相当于初会二十二至三十八品),为信解般若(佛与帝释谈般若福德令初发心者都生信解,又为弥勒说菩萨行令已成熟者入甚深般若)。第四周(四十三至六十五品,相当于初会三十九至五十八品),为实相般若(说魔幻魔事和阿鞞跋致相,令久修人功深不退)。第五周(六十六至八十五品,相当于初会五十九至七十九品),为方便般若(详说菩萨境行果,而以方便为指归)。
  后世有关此经提要的撰述,现存的有宋‧大隐的《大般若经关法》六卷、清‧葛□的《大般若经纲要》十卷、民国欧阳渐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叙》四卷等。又明代智旭《阅藏知津》卷十六至卷二十三,亦对本经作了简征提要。(高观如)
  ◎附一︰《欧阳大师遗集》第一册〈大般若经叙〉(摘录)
  叙曰︰应学般若学。般若者,五度之目,万行之鹄,三世诸佛之所自出。有母然后有子,有般若然后有世间人天、出世圣贤。般若者,智也。智也者,用也。用也者,以空为具,非以空为事也。是故空有二义,非义不义无义之空,空亦应空,如义实义涅槃义之空,空则非空。般若之相无住涅槃,般若之行瑜伽巧便,般若之至无上菩提,是故应学般若学。(中略)
  一曰五周以叙事者。般若十六会,初有五会,义海全潮,有统有系。中有五会,河汉江淮,巨流时出。后有六会,六度各六,一度系属。全豹窥观,应于初五,初虽五分,文异义同。详略文异,应为三类。初分为一类,文四百卷,是为极详。四五为一类,但有四周而缺方便,世称小品道行四会是也,是为极略。二三为一类,具叙五周而缺最后方便付嘱。然秦译详,世称大品放光光赞二会是也,是为酌中,最便研读。今循二会,按文提系,谈五周叙事。
  此经五周说般若也,以经名智慧,舍利弗智慧第一,故初周佛诏舍利弗谈菩萨智慧,谈菩萨二谛,是为最初舍利弗般若。般若多说空义,须菩提好深行空法,又慈念众生,故次周佛诏须菩提谈菩萨三解脱门,谈摩诃衍摩诃萨,是为第二须菩提般若。《金刚能断论》云︰欲令佛种不断者,未成熟菩萨闻多福德于般若起信解,已成熟心入甚深义,已得不轻贱者修多功德不复退转,已得净心令大乘久住。本其意义读索此经,佛以帝释久闻能记,许与问论,而谈般若福德,令初发心咸生信解,是为信解般若,亦为帝释般若。佛于《中含》为弥勒授菩提记,又于此经为弥勒说菩萨行,菩萨行佛所行得亦无得,令已成熟入深般若,是为入甚深般若,亦为弥勒般若。合上二事并为一谈,应说为第三信解般若。龙树缘起论,此经为说阿鞞跋致相故,为说魔幻魔伪魔事故,为说当来世人供养般若因缘故,佛为显示种种,令久修人功深不退,是为第四不退转地般若,亦为实相般若。佛行即菩萨行,菩萨行者,妙于方便,境行果三此周特胜,经之为摩诃衍,人之为摩诃萨,法之为大菩提,亦于此周发阐无余,是为第五究竟地般若,亦为方便般若。
  ◎附二︰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三讲(摘录)
  大乘思想就是菩萨乘思想,他们相信释迦成佛以前的菩萨阶段,其实践与所依据之理论都较声闻乘、缘觉乘更广大,所以称为大乘。阐明这类思想的经典,后来积累日多,就有种种类别。但究竟哪一类是最初出现的呢?学者们有大致相同的看法。
  一般承认,般若类是较先出现的。理由有三点︰(一)《般若经》内容,主要讲对佛所说法不可执着,法无自性,即所谓“法空”思想。这一思想正是由部派佛学自然而然发展下来的。部派佛学,特别是有部学说发展到极端,认为佛说的法都有自性,都是实在的。反对这种极端,一转入大乘,就必然走向“实有”的反面而出现“性空”思想。(二)很多大乘经典如《法华》《华严》等的主要思想,都建立在般若的基础上,所以理应先有《般若经》才能随之发展出其他的经来。(三)更有力的理由是,大乘经开始流行,同它之前的佛经性质和形式一定要有联结,即与公认的诸经相类。以前诸经按内容和形式分类有九分教或十二分教,其中有一分名“方广”(义译。梵译“毗佛略”,巴利文音译“为陀罗”),是指它说的道理方正,范围广阔。当时小乘部派承认在“方广”一类经中有般若。如有部的胁尊者,在《大毗婆沙论》(一二六卷)中介绍十二分教时,就是这样说的。《般若经》一出现,即采取了“方广”的形式,也从而证明般若类是最早出现的大乘经。
  《般若经》后来发展得相当庞大,究竟有多少种,迄今亦无法确定。据玄奘搜集并编纂而成的《大般若经》,共有十六种(或称十六会、十六分)。开头五分是根本般若经,其余归为杂类,叫杂般若经。根本五会,内容相似,仅文字详略不同。第一会最详,有十万颂(汉译四百卷,接近四百万字);第二会,有二万五千颂;第三会,一万八千颂;第四会,一万颂;第五会,八千颂。其中二、三两会的内容差不多,四、五两会的内容也相似。现在要问,这五会哪一会是先出现的呢?学者们的看法也不相同。既然有详有略,就有两种可能︰一个可能由详到略,而详本在先;一个可能由略发展为详,而略本较早。按实际情况分析,先略后详,先有小本而后发展为大本,还是合理一些。第一、般若尽管是以方广形式出现,开始的分量,不能与部派公认的诸经分量相差太远,那样会叫人不容易相信的。第二、从传播方面看,部派诸经是凭口传的,大乘经一上来就有文字记录,按写作规律讲,开始不可能太详、太大。所谓“大本”、“小本”,主要内容都同,只是大本的文字敷衍些而已。第三、从中国翻译史方面看,第一个译大乘经的支娄迦谶,译出的是《道行般若》(三十品),在五会中相当于四会,过了一百年,西晋时才译出《放光》《光赞》,两部经相当于五会中的第二会,至于初会,是到玄奘编纂《大般若经》时才有的。从这里看出它的发展是先简后详的。当然,从翻译的前后不能即确定它们出现的先后次序,但也可以作为推断的根据之一(由于《道行》比《光赞》篇幅要小,所以后来习惯叫前者为“小品”,后者为“大品”)。
  另外,“杂类般若”的内容,很不相同。其中有中国极为熟悉的《金刚经》,玄奘把它放在第九会,分量最小,只三百颂。也可看成是般若的一个略本,因为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它都有了。无著、世亲曾加以分析,认为经中有二十七个主题,实际包括了全部般若的主要思想。它的形式,较之大、小品,更加接近于九分教和十二分教以及后来的阿含形式。例如,经一开始就讲释迦住在王舍城,他的团体比丘有千二百五十人,并叙述到讲道的过程等等,这些都是原始经典格式。而根本般若,就是“小品”,形式也不是这样,讲的是五千人,并说这些人都具有种种功德成就,同后来大乘的铺张说法相类似。这说明《金刚经》的般若形式,比“小品”还更早一些。其次,南方有位学者觉音,他在解释十二分教中的“方广”时,是从它的形式讲的,他说,“方广”是问答体,在每一问题得到圆满解答的基础上,继续追究,步步深入,他举了巴利文的五部做例证。我们看《金刚经》的体裁,正是如此(其他般若经就不这样显著),第一个问题结束后,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所以无著、世亲解释说,须菩提对不了解的地方共二十七处,这二十七处是“展转相生”的。又《金刚经》的问题是藉须菩提提出的,他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是得了无诤三昧,以解空著名的。《金刚经》但明“空”理,故借重他来发问。可是“小品”的内容就较芜杂,人物有舍利弗、弥勒,甚至还有帝释等等。这说明般若类最早出现的是略本,而略本中又以《金刚经》的出现更早一些(它在我国翻译较晚,但产生应早)。
  通过《金刚经》的二十七个主题,更易掌握般若的要点。般若思想不外说明诸法“性空幻有”的道理。所谓“性空”是说佛所说的一切法即一切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但空非虚无,法虽然自性空,假有的现象仍是有的,即所谓“幻有”。“幻有”含有二重意思︰(一)幻有并非无有,是相对于实有说其非实在的;(二)幻有非凭空而现,它的产生是要有条件(因缘)的。所以般若思想是由一双范畴性空、幻有构成的,不能单执着某一个方面。关于性空思想,在部派佛学时也有,如上座讲人空外也讲法空,不过他们的性空进一层发展就成了方广,趋向极端,连幻有也否定了,所以龙树批评它为“恶趣空”,虚无主义。这种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与般若性空之说,是不一样的。《金刚经》全部讲的是性空而幻有的问题,最后归结为一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完满的说法,应为九喻,秦译只有六喻)。其次,讲性空幻有,应联系到佛说,般若思想反对有部认为佛说的一切法都有自性的极端态度,主张佛的说法不是实有,而是幻有。佛为什么要说法呢?在他们看来,是因实践的要求加以假设而已。佛法并非实有,只是我们概念上对它加以分类而成功的假有。这种思想《金刚经》表现得非常集中,它有这样一套说法的形式,如;“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概念的假设)。”之所以要假设佛法,据他们讲是为了救渡众生这一实践要求。《金刚经》随处都是这种思想,所以说般若的主要思想,《金刚经》都有了。
  还有一个问题,《般若经》最初是在什么地方编纂的?这已无法讲清楚了,不过它的流行地区,倒是可以从经的本身记载中看得出来。据《大般若经》三○二卷中说,开头是在东南方,以后流传到南方,然后到西方,逐渐到北方、西北方,最后到达东北(中国地区)。这个记载与实际情况是符合的,因为这个流传路线与大众部发展的地区相一致,与正量部活动的地区也一致,前者是在东南、南、西方活动,后者是以西印为中心,然后到达西北。大乘思想,前面已经分析是与大众、正量有联系,也是得到部派的承认的,所以流行于与他们思想相接近的部派区域内,以后又发展到西北等处,是合理的,而一旦传到月氏,就得到人们的信仰,并经过西域传播到中国来了。
  [参考资料] 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十章;梶山雄一(等)《般若思想》;副岛正光《般若经典の基础的研究》;渡边海旭《大般若经概观》;干潟龙祥《般若经の诸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