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大鼓(梵dundubhi,巴dundubhi,藏rṅa)
乐器名。打击乐器的一种,又作太□。即在中空的木制圆筒上张皮,以供打击的乐器。《有部目得迦》卷八云(大正24‧447a)︰“六大都城诸苾刍等,咸悉来集,人众既多,遂失时候。佛言︰应打揵稚。虽打揵稚,众闹不闻。佛言︰应击大鼓。”又,《大唐西域记》卷十二〈瞿萨旦那国〉条云(大正51‧945a)︰“以此大鼓,悬城东南,若有寇至,鼓先声震,河水遂流,至今利用。”据此可知,古来印度等除奏乐之外,报时、报警等亦使用大鼓。中亚地区也将大鼓列为主要乐器之一,二十世纪考古学家在该地所发现的壁画中,即绘有演奏大鼓的情形,特别是克孜尔(Kizil)的Piaucnho|hle窟中的降魔图壁画,即描绘一魔军身负大鼓,从后方击之迫佛的情景。
我国古代亦将大鼓用于仪式、舞乐与军阵中。唐代以降,禅林普遍使用大鼓。《 敕修百丈清规》卷下谓有法鼓、茶鼓、斋鼓、更鼓、浴鼓等多种。其中,法鼓是在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时击之。上堂时击三通,小参时击一通,普说时击五下,入室时击三下,皆当缓击。茶鼓是在祖忌献茶汤时,长击一通,由侍司主之。斋鼓悬于库司之前,于斋时击三通。更鼓是由库司主之,早晚平击三通,其余随更次击之。浴鼓是在浴时击四通,由知浴主之。
[参考资料] 《佛本行集经》卷十四、卷三十;《文殊师利问经》卷上;《文献通考》卷一三六〈俗部〉;《通典》卷一四四;《续日本纪》卷三十六;《扶桑略记》卷二十六;《禅林象器笺》〈呗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