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天人
(一)(梵deva-manuṣya,巴deva-manussa)指天界与人间的并称。亦指住在天界与人间之有情。又称人天。如《长阿含》卷二〈游行经〉云(大正1‧15b)︰“如来可止一劫有余,为世除冥,多所饶益,天人获安。”旧译《华严经》卷五云(大正9‧424a)︰“离诸人天乐,常行大慈心。”
(二)(梵apsara)指住在欲界、色界等天界之有情,即诸神。又作天众。据经典所载,天人欢喜佛事,常奏天乐,散天花,飞行于虚空,故另有飞天之称。《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云(大正9‧43c)︰“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中略)诸天击天鼓,常作众伎乐,雨曼陀罗花,散佛及大众。”《无量寿经》卷上云(大正12‧269b)︰“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虚空诸天人,当雨珍妙华。”天人
关于欲、色二界天处之相状,散说于诸经论中,但其中有关色界天人之记载则甚少,而欲界六天之身相及娱乐等之记载则稍详细。据《起世经》卷七〈三十三天品〉等所述,欲界之天人所享欢乐无极,但其寿量欲尽时,有五衰之相。
古来佛教图画、雕刻等,常可见以天人展现佛教庄严之作品。印度鹿野苑及秣菟罗博物馆所藏的石造释迦说法像,其光背上刻有二飞天。阿富汗巴米扬摩崖中的大佛像龛,其天井有数尊散华的飞天彩绘;敦煌千佛洞的壁画中,描绘散华奏乐之飞天者亦复不少;日本法隆寺内的四佛净土变相中、药师寺三重塔、当麻曼荼罗等,也有天人相的艺术作品。此外,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的金刚藏王及千手观音,也各配有二尊散华之飞天像。
[参考资料] (一)《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法华经》卷五〈从地踊出品〉;《无门关》;《临济录》。(二)《阿閦佛国经》卷上;《图像抄》卷三;A.Gru|nwedel《Alt-Kuts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