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天台山


  位于今浙江省天台县城北。天台宗祖庭国清寺之所在地。为仙霞岭山脉的东支,西北接四明、金华二山,西南有括苍、雁荡二山,蜿蜒绵亘,形势雄伟。又称天梯山、台岳。南北朝‧陶弘景《真诰》记载,天台山山有八重,四面山势如一,以天文方位而言,上应“台宿”之位,因名天台山。另有传说,谓此山原称南岳,周灵王太子晋居于此,其魂后成为山神,命左右公改称天台。
  天台山峰峦众多,最高峰为华顶山,高一一三八公尺。群峰争秀,巉峭多姿,飞瀑流泉,浩白如练,有华顶秀色、石梁飞瀑、铜壶滴漏、赤城栖霞、琼台夜月、桃源春晓等胜景,人称天台八景。另有断桥积雪、清溪落雁、经台观日等小八景,景色各异,山川毓秀,岩壑奇丽。故此山有“南国天台山水奇”之称,四季游人不绝。不仅为我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日本佛教天台宗教徒亦尊此山为祖庭,时来山中之国清寺参谒,更使此山闻名中外。
  此山自古即负盛名,商代的伯夷、叔齐,周朝的彭宗、玉乔(子晋),前汉的茅盈,后汉的刘晨、阮肇、高察、刘根,晋朝的许迈,齐‧褚伯玉及顾欢等,皆曾居于此。又,传说三国时代,东吴道士葛洪曾在山上的桐柏金庭炼丹,金庭山洞因此成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
  佛教传至此山为时颇早。相传孙吴‧赤乌年中(238~251),即曾建立清化寺(后资福寺)、翠屏庵(周禅师建,后翠屏寺)等。至晋代,支遁在石城山创栖光寺,于法兰栖止于石城山山麓,昙光在寒石山建隐岳寺,在石城修建元华寺(于法兰遗迹寺),竺昙猷于赤城山坐禅,并建立中岩寺(后崇善寺)。刘宋‧元嘉二年(425),法顺于瀑布山旁建瀑布寺。齐‧慧明再兴白岩寺,造卧佛及昙猷像。僧祐住在石城山隐岳寺,造十丈弥勒石像,未竟而寂,僧淑继其业,至梁‧天监十五年(516)竣工。其后,智达于紫凝峰建栖禅寺,天花尊者造开岩寺,定光隐居于佛陇峰。
  南朝陈‧太建七年(575),智顗入山,于佛陇峰兴一寺。智顗示寂后,其弟子将其遗骸葬于佛陇的西南峰,建双石塔。又,晋王广(隋炀帝)尝于陇南十里丹丘之地建造一寺,称天台寺,大业元年(605)敕赐国清寺额,此寺后成为天台宗的根本道场。智顗之后,灌顶、普明、波若、法彦、智寂、师谏、如朗等皆曾住国清寺。而等观、慧辩、慧□等人则住佛陇,各振法道。
  唐‧贞观六年(632)八月,灌顶寂于国清寺,智威继其后住持国清寺。相传其时丰干居于国清寺,拾得为典座,寒山住寒岩幽窟中,常来寺内乞食,与拾得相交往,赋诗颂三百余首。嗣圣(684~704)年中,玄朗入本山左溪,弘扬天台法门。此外,著名的天文历算家一行也曾在国清寺受算法。建中三年(782)二月,湛然于佛陇道场示寂,门人奉其全身塔于智顗莹兆之南隅。贞元二十年(804),日僧最澄、义真等登山,就道邃受天台心要,又入佛陇智者禅院从行满学《法华》《涅槃疏》等,既而从修禅寺翛然传牛头禅一派,返国后创立日本佛教天台宗。唐武宗会昌废佛后,天台寺塔多被毁坏,最澄在禅林寺中草创之院亦告荒废。
  自唐末南宗禅蔚兴以来,欣慕林泽幽栖之境而至天台修禅定者甚多。相传贞元初年灵默入山时,智者兰若有十二所。文举与住在山中佛窟岩的遗则俱以禅道并称,奉敕为国清寺大德。其后,普岸至平川谷中峰,建平田寺,僧侣辐凑,又置五百罗汉殿。大中七年(853),日僧圆珍至天台,巡拜禅林寺等祖迹,见最澄所创之院已荒废,乃就国清寺建止观堂,号“天台山国清寺日本国大德僧院”。咸通二年(861),师简于瑞龙岩之北建戏龙寺,元琇、师静、慧恭、玄杲等亦相继入山。
  五代时,德韶随师蕴至天台山,住于云居,复兴智顗旧迹,营造寺院道场。后晋‧天福(936~944)年中,高丽僧义通至天台谒德韶,又就义寂习一心三观之旨,当时谛观亦自高丽来投义寂门下。
  至宋代,遵式入住国清寺,誓传天台教法。其后,知礼住四明弘扬天台山家正统,与山外诸师对抗,天台学的中心遂移至四明、钱塘。天台山乃逐渐衰微。遵式之后,有道荣、契能、惟政、用良、蕴观、元照、妙印等人至天台修道传法。南宋高宗建炎末年,真歇清了入主天封寺,守昌住护国寺。绍兴(1131~1162)年中,灵隐慧远历住护国、国清、鸿福诸寺。孝宗乾道三年(1167),日僧重源入宋,与荣西共登天台,其后俊芿亦入山。及元代,无见先睹、光菩萨先后止于华顶峰。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昙噩住国清寺,次有心泰继其席。其后,宗济、窄庵伟、愚杰英、寂庵光、空叟闻等相继入山居于华顶。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荆山圆珂居山中十余年,修净业,于石桥庵讲《楞严》。神宗万历(1573~1620)年中,皇太后以藏经及紫袍赐予万年寺,神宗赐藏予国清寺。月亭明得入赤城山,讲席颇盛,弟子真觉、映庵传珊等亦在山中修道。
  自宋末以后,台教不振,至明‧弘治、正德年间几乎衰灭。受此影响,本山原有佛寺七十二,至明‧万历中,存废相半,现存国清、真觉、高明、善兴、上方广、下方广、万年、宝相等诸寺。其中,以国清寺最为有名,伽蓝俱备,是天台宗的根本道场,《天台山记》载(大正51‧1054b)︰“寺有五峰,(一)八桂峰,(二)映霞峰,(三)灵芝峰,(四)灵禽峰,(五)祥云峰,双涧回抱,天下四绝寺,国清第一绝也。”
  真觉寺,为埋葬智顗之地,龛前有双石塔,号定慧真身塔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称今名。于今尚存祖殿、东西客堂、金光殿等。祖殿内安置六角智者大师真身宝塔,正面有龛,龛内安大师像,斗拱间的小壁面浮雕大师的事迹。
  高明寺,建于唐哀帝天祐年间。相传前身是智顗所构筑的净居。即智顗于佛陇讲《净名经》时,忽然经书为风所吹,止于该地。大师观此灵异,复爱此山峰峦秀发,乃就该地筑一净居。后唐‧清泰三年(936)寺号智者幽溪道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净名寺,后名高明寺。明‧嘉靖以后一度荒废,至清代重兴,今有山门、大雄宝殿、钟阁、方丈等。大雄殿内奉祀释迦、文殊、弥勒三尊,以及三十位尊者。
  善兴寺,在华顶峰下。后晋‧天福元年(936)德韶所建,称为华顶圆觉道场。宋‧治平三年(1066)改称今名。明‧洪武四年(1371),除大殿及山门外,余皆烧毁。十年宗济重兴,后又荒废。由性裕再建。今有山门、罗汉楼、大雄宝殿、方丈、东西客堂、僧房等。大雄宝殿内,安有释迦、迦叶、阿难三尊,以及二十天、十八罗汉、观音、韦陀天、智者大师、药师、达磨、定光等诸像。另外,在华顶峰上有智者大师降魔塔。此塔系一小石龛,建于宋‧开宝四年(971)九月,内安大师的石像。
  万年寺,全称万年报恩寺,系东晋‧昙猷庵居之旧址。唐‧太和七年(833)普岸建造堂舍,会昌年中被废。大中六年(852)再兴,号镇国平田寺。其后寺名屡改。宋‧建中靖国初年烧毁,崇宁三年(1104)重建,号天宁万年寺。后曾改称报恩广孝、光孝,再改名万年寺。淳熙十四年(1187),日僧荣西至此,建山门及两庑。明‧万历年中真秀又筑尊经阁、法堂、禅室等。现今有法堂、方丈、客堂、斋堂、戒堂、西方胜院等。
  宝相寺,位在石城山,又称赤城寺、大佛寺。系齐‧建武年间镌造弥勒石佛之地,亦为智顗入灭处。吴越王时,德韶建堂舍,号宝国华严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称今名。今犹存弥勒像及智者大师入灭塔。另外,在赤城山山顶有砖塔,系梁岳阳王妃所造,德韶重修之,原有七级二十丈,今仅存四级。
  此外,智顗初上佛陇峰所建之寺,于太建十年受赐为修禅寺,系智顗永居之地。晋王创建国清寺时,修禅寺号被废,而单称为道场,且依山名称为佛陇道场,及唐‧湛然重修寺宇,改名禅林寺。此后该寺与国清寺同是研习台学的道场,来学徒众甚多。宋‧大中祥符元年敕改名为大慈寺。
  [参考资料] 《国清百录》卷二~卷四;《天台山记》;《佛祖统纪》卷七~卷十四;《天台山全志》;《高僧传》卷十一、卷十三、卷十四;《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天台方外志》;《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卷一二一~卷一二五,常盘大定《支那佛教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