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天目山
位于浙江省临安县北境。山势呈东北西南走向。主峰有东天目山与西天目山。两峰并峙,峰顶又各有水池,清莹如目,故称天目山。其中,东天目山位于临安县西北,标高一五二0公尺,多飞瀑流川,有云海奇观、平溪夜月、悬崖瀑布等景观。西天目山在昌化县东北,标高一五四七公尺,因植物茂密而有“植物王国”之称,尤以高大乔木构成的森林景观为最大特色,素有“大树华盖闻九州”之说。另有古刹禅源寺、狮子口等胜景。
天目山不仅被道家视为“第三十四洞天”的道教圣地,在历史上也是佛教圣地。相传唐代天目山曾有大小寺院百余座,僧侣千余人。现今,东天目山有昭明禅寺,西天目山有禅源寺、师子正宗禅寺、大觉正等禅寺等。
昭明禅寺,位于东天目山玉屏峰上。传说梁‧昭明太子修禅而创建昭明院,宝志曾住于此。梁‧大通年间(527~528)受赐昭明禅寺额。自唐末已来,几经兴废,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松华担任住持,致力复兴,而有大雄宝殿、韦驮殿、弥勒殿、法堂、斋堂、报本堂、千佛阁、藏经楼、慈云堂等。其中,千佛阁安置有宋元时代的金色铜佛千躯。
禅源寺,位于西天目山的昭明、旭日、翠微、阳和诸峰下。清‧康熙四年(1665),浙江宰官迎请玉琳国师,重修高峰的道场。雍正十一年(1733)受赐禅源寺额。周围青山环抱,柳杉掩映,溪水侧绕,环境幽静,为天目山之门户。
狮子正宗禅寺,在西天目山狮子岩左方。元‧至元十六年(1279),高峰原妙来此建一寺,称师子院;二十三年中峰明本来参原妙,并嗣其法。延祐五年(1318)诏改师子院为师子正宗寺,令翰林学士赵孟頫撰碑铭。元末罹兵火,明‧洪武四年(1371)松隐复兴之,但于明末再遭兵火所毁。康熙四年(1665)大觉国师重兴法席,将寺额移至山下双清庄,于故址建开山殿。
大觉正等禅寺,位于西天目山莲华峰。原有五凤楼、诸天阁、藏经可观楼等,但自元末遭兵火烧毁后,历经兴废,寺运不振。
[参考资料] 《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卷三十;《释鉴稽古略续集》卷二;《新续高僧传》卷十八、卷二十、卷五十九;钱文选《天目山名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