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天童寺志


  十卷。卷首另成一卷。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释德介与闻性道共编,嘉庆年间(1796~1820)重刊。收在《中国佛寺志》第一辑第十三、十四册。
  天童寺为浙江省鄞县太白山的名寺,自西晋‧永康年中(300),义兴在此结茅修行后,历经数朝增修,禅风颇盛,蔚为四明第一佛教圣地,列名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二。
  关于寺志之编撰,明‧嘉靖年间(1522~1566),杨明辑《天童寺集》七卷。崇祯五年(1632)张客卿等纂《天童寺志》五卷,十四年(1641)黄毓祺重编为十卷。至清代,释德介、闻性道复参稽旧志,编纂新志。该书卷首为序、山图、寺图、凡例等,下分十考,计十卷。卷一,山川考。卷二,建置考。此二卷以诗文注各名胜古迹。卷三,先觉考。卷四,盛典考。卷五,云踪考。卷六,法要考。卷七,塔像考。以上五卷,乃记历代高僧之行谊及弘法事。卷八,表贻考,录序、跋、诗、偈,可供有关天童事要之参考。卷九,辖丽考,则详附见之诸寺,并引前人诗文夹注其下,此外并附庄产于其末。卷十,附余考,属杂事篇。
  全书各篇,有正疏、附纪、质疑、从正、存俟、应删、附证等,稽考、说明颇为详明。
  另有《天童寺续志》二卷,1920年文质刊行,净心、莲萍编。天童山住持净心为补《天童寺志》之不足,乃由莲萍负责编集,取法《天童寺志》的体例,首记序文、山图、例言,上卷收录山川、建置、先觉、盛典,下卷收录云踪、法要、塔像、表贻、辖丽、志余。天须菩提
  释尊时虽着华丽衣饰而仍证阿罗汉的一位佛弟子。生于豪贵之家,常着好衣,声闻中称为“着好衣第一”。《增一阿含经》卷三云(大正2‧558a)︰“喜着好衣行本清净,所谓天须菩提比丘是。”
  关于其事迹,《分别功德论》卷五谓其之所以称为“着好衣第一”,是因为五百弟子中有两位须菩提,一是王族,一是长者之子。前者被称为天须菩提,是因五百世中常上生化应声天,下生王者之家,食福自然未曾匮乏。佛陀回迦毗罗卫国时,有五百释种子跟随出家学道,此即其一。
  时佛约敕诸比丘︰“夫为道者,皆当约身守节。粗衣恶食,草蓐为床,以大小便为药。”天须菩提闻已,乃自思惟︰“吾生豪贵,衣食自然,宫殿屋舍,雕文刻镂,金银床榻,七宝食器。身着金缕织成服饰,足履金薄妙屣。然则犹不尽吾意,况当着五纳服耶?且当还家适我本意。”念已欲还。时阿难劝之暂住一宿,为往波斯匿王所,严办种种坐具幡盖华香及四灯油。须菩提便于中止宿。以适本心,意便得定,思惟四谛,至于后夜即得罗汉,便飞腾虚空。
  于是阿难白佛言︰“天须菩提已得罗汉,今飞在虚空。”佛语阿难︰“衣有二种,即可亲近与不可亲近。何者可亲近?着好衣时益道心,此可亲近。着好衣时损道心,此不可亲近。是故阿难,有或从好衣得道,或从五纳铋而得道者。所寤在心,不拘形服。”以是言之,天须菩提为“着好衣第一”。
  [参考资料] 《增一阿含经》卷三;《分别功德论》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