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天竺寺


  位于浙江杭州的古刹。由上、中、下三寺合成,以下天竺寺创建年代最古,中、上天竺寺次之。三寺均以观音为本尊。就中,以上天竺寺的广大灵感观音最受信徒敬奉。五代、宋朝以后,成为讲学习禅的道场,深受坛崇信。阳春时节,苏、浙二省民众多前来朝拜,人潮络绎不绝,世称“天竺进香”。
  (1)下天竺寺︰今称法镜寺,位于灵隐山(飞来峰)山麓。东晋‧咸和(326~334)初年,西天竺僧慧理至此,见山水秀丽,乃建一宇,号灵鹫寺。隋‧开皇十五年(595),真观、道安同至石室修头陀行,檀越陈仲宝拓而修之,号南天竺寺。唐‧大历年间(766~779),法诜、澄观、道标先后住此。贞元二十一年(805),住持道齐劝请四方学者至本寺讲《华严经》,显种种奇瑞,蒙敕额天竺灵山寺。唐末,遭兵火烧毁。五代时,吴越王钱镠再兴,建五百罗汉院。
  宋真宗祥符年间(1008~1016),天台宗僧慈云遵式入住此寺,大张天台教纲,学徒云集。南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寺名改为思荐福寺。宁宗庆元三年(1197),恢复天竺灵山寺的旧称。嘉定(1208~1224)初年,日僧俊芿曾来本寺,习天台教学。元代时,凤山子仪、真净、蒙润等相次来住。元末又遭回禄之灾,明‧洪武年间(1368~1398)重建。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1773),重修大殿;高宗临幸之际,御赐今名。现与中天竺寺皆为禅寺,存有真观、遵式的墓塔与经幢(系祖韶所建)等。
  (2)中天竺寺︰位于下天竺寺之南、稽留峰之北。系中天竺僧宝掌于隋‧开皇十七年(597)所创建,一说建于唐‧贞观十五年(641)。宋初,称崇寿院;徽宗政和四年(1114),改称天宁永祚禅寺。南宋时,与灵隐、净慈诸刹同为遵四百佛寺中著名的禅院。至元代,改称天历永祚禅寺。明‧洪武年间,蒙赐额中天竺法净寺;其后,大殿烧毁。嘉靖二十五年(1546),惠镛重建之,又新立白衣观音堂。清‧乾隆三十年(1765)改名法净寺,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后遭回禄之灾,现殿宇多在修缮、重建。
  (3)上天竺寺︰今名法喜寺,位于北高峰之麓,中天竺寺之南。后 31晋‧天福四年(939),道翊结庐于此,一夕得奇木,命孔仁谦雕刻成观音像。其后,吴越王钱弘俶感得观音灵告,乃兴一寺,号天竺看经院。尔后,观音屡现灵验,泽被生民,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获赐额天竺灵感观音院。宋朝历代皇帝甚尊崇此寺,除行幸外,并常于此祈雨、设水陆大斋。淳熙三年(1176),孝宗于寺内建护国金光明忏堂,颁赐“白云堂”之印,令统领天下禅、教、律诸宗。此外,文杲、性澄、本无、弘济、真净等诸大德亦相继晋山,法幢甚盛。
  元顺帝(1333~1368在位)时,遭兵火破坏。其后,慧日再兴之。至明代,寺内设置僧道衙门,掌管杭州一带的宗教行政。清康熙帝四次驾幸;乾隆年间(1736~1795)改称法喜寺,也称法喜讲寺。民国十六年(1927)重建。此寺规模之大、香火之盛,居三寺之首。
  [参考资料] 《续高僧传》卷三十;《宋高僧传》卷五、卷十五、卷二十九;《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一、卷二十三;《镡津文集》卷十二;《佛祖历代通载》卷七、卷二十七、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