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天耳通(梵divya-śrotra-jñāna-sakṣātkri-yābhij-ñā)


  五通之一或六通之一。指耳根所有的一种特殊听觉能力。具称天耳智证通,又称天耳智通、天耳通证。即以天耳缘欲、色二界声处的神通力。如《集异门足论》卷十五云(大正26‧432b)︰“云何天耳智证通?答︰以天耳闻种种音声,谓人声、非人声、远声、近声等,是名天耳智证通。问︰此中通者何所谓耶?答︰于天耳境所有妙智。”《大智度论》卷五云(大正25‧98a)︰“云何名天耳通?于耳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能闻一切声、天声、人声、三恶道声。云何得天耳通?修得常忆念种种声,是名天耳通。”
  这是说,以四根本静虑为依地而得的色界四大种所造净色耳根,名为天耳,此耳能闻自地以及下地之天声、人声、非人声与远近等一切声,故名天耳通。其体是与耳识相应之慧,其性无记,属于十智中的有漏世俗智。
  ◎附︰叶均译《清净道论》第十三〈说神通品〉(摘录)
  彼以清净超人的天耳界,闻天人两者及闻远近之声。
  这经文中的“以天耳界”,和天的相似,故为“天”。因为诸天之所以获得净耳界,是由于行善业而生──没有胆汁痰血等的障碍,及解脱了随烦恼,所以虽然很远的所缘亦能领受。而此比丘,由于精进修习的力量,产生像天耳界的智耳界,所以说和天的相似故为“天”。又因依天住而得,自己亦依止天住,故为“天”。因为行耳界的工作,犹如耳界,故为“耳界”。所以说“以天耳界”。因为遍净及离随烦恼,故为“清净”。“超人的”,是超过人的境界,即超越人的肉耳所闻的。“闻两者之声”,即闻二者之声,什么是二?即“天与人”,是指天的声和人的声而说。当知此句是说特殊部分的声。“远与近”,即如他方世界的远处的声音,乃至近处寄生于自身的生物的声音,都可以听到。当知此句是指无限的一切声音说。
  怎样会生起天耳界的呢?瑜伽比丘,入了神通的基础禅,出定之后,以遍作(准备)定心,最先当念由自然(肉)耳听到的远处森林中的狮子等的粗声,其次如精舍之内的钟声、鼓声、螺声、沙弥及青年比丘的高声读诵之声,如“尊师怎样”、“诸师怎样”等的普通谈话声、鸟声、风声、足声、沸水的叽嘟叽嘟声、太阳晒干了的多罗叶声、蚂蚁声,如是从最粗的开始次第而念微细之声,他应意念东方的诸声的声相,意念西方、北方、南方、下方、上方、东隅、西隅、北隅、南隅的诸声的声相,当这样意念粗细诸声的声相。那些声音,虽然他的原来的心也明了,但他的遍作定心更明了。他如是于诸声相作意,“现在天耳界要生起了”,他于诸声之中无论以那一种为所缘,生起意门转向心,在那灭时,速行四或五的速行心,那些(速行心)的前面三或四而名遍作、近行、随顺、种姓的是欲界心,第四或第五是安止心,属于色界的第四禅。此中,与彼安止心共同生起的智,便是天耳界。
  此后便落入智耳之中,为了加强它,他应该限定一指之地想道︰“我将在这个范围之内闻声”,然后扩大其范围。此后他增加限定为二指、四指、八指,一张手、一肘、内室、前庭、殿堂、僧房、僧伽蓝、邻村、一县等乃至一轮围界,或者更多。如是证得神通的人,虽然不再入基础禅,但亦可以神通智而闻由于基础禅的所缘所触的范围之内所起的音声。能够这样听闻的人,直至梵天界,虽然是螺贝大鼓小鼓等的一团杂乱之声,但如果要辨别它,他便能辨别︰“这是螺声,这是鼓声”等。
  [参考资料] 《长阿含》卷九〈增一经〉;《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七;新译《华严经》卷四十四;《大毗婆沙论》卷一四0、卷一四一、卷一五0;《俱舍论》卷二十七;《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七;《顺正理论》卷七十七;《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三;《成实论》卷十六〈六通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