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天龙山石窟
位于山西省太原县天龙山的佛教艺术遗迹。北齐文宣帝(550~559在位)创设,隋、唐时代续建,共有二十余窟。自古即缺相关文献,故不为人所知。1918年,日本‧关野贞率先实地勘察,其后续有常盘大定、田中俊逸等前来探勘研究,并发表成果。但在1925~1926年时,本石窟已遭严重破坏。
据先前的图片所示,山分东、西二峰,诸窟散布其中,现今主要有二十一窟。其中,第一~四窟属北齐时代,其建筑及雕刻之风格,与日本飞鸟时代的作品颇有相通处。第二、第三窟为全山最早雕造者,二窟均呈方形平面的三壁三龛式格局,天井为覆斗形,中央雕刻莲华,四边雕刻飞天。侧壁刻有简朴而生意盎然的罗汉、天人、文殊及维摩像。二窟之间原有碑文,然今碑文已佚。这种情形,在本山屡屡可见。
第八、十及十六窟均属隋代作品。第八窟,是现存诸窟中最完备者。其窟前左壁刻有碑文,叙述北周废佛后,隋代复兴之事,并署明年代。本窟主室中央设塔,其四面作龛,中雕坐佛及二罗汉像,后壁及左右壁也各作佛龛,各配刻五尊像。尊像皆着薄衣,仍存北齐风格。形态略显严肃,有刚放厚重之感,此则显示隋代特色。第十及十六窟,窟内三壁作拱形佛龛,龛中配一佛、二菩萨、二罗汉像。像之体态浑厚,衣纹遒健。
第九窟,位于西峰东端,为全石窟的中心。乃依山崖刻造高约二十四尺的释迦如来坐像,其形相庄严,衣纹生动细腻。窟外构筑三层佛阁,内有二层,下层雕造十一面观音立像,左右有文殊、普贤乘座骑像。本尊观音之后壁刻有百千化佛,其莲座的根茎交络连结;上层雕造弥勒塑像。据了解,此窟始凿于初唐,至五代北汉时完成。
其余诸窟均属唐窟。大体皆未建前室,仅有主室。其平面近似圆形,天井营造斗拱等,许多穹窿形刻有莲华、凤凰等。其壁多建龛,佛像或立或坐或倚或半跏,姿态不一,形貌丰满,衣纹细腻;手法活泼而写实。
综而言之,本石窟之拱皆作莲华拱,佛座多为须弥座,佛发则兼用螺发、波状发、无纹发,样式多变。天龙山属水平砂岩层,适于造设窟龛,其规模虽远不及云冈、龙门,但因创建年代可溯至北齐,故仍相当值得重视。窟前之斗拱、□股,及左右对称的佛像衣襞等,与日本飞鸟时代的风格颇为类似。
山麓建有天龙寺,或称圣寿寺。一度废绝。至明‧石潭重兴。现今堂宇尚存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寺南尚存元‧玄悟栖岩禅师塔、璨公了公及众灵普同塔、平山老人普同塔,寺北有彻证老人容像塔,东北有大喇嘛塔。
[参考资料] 外村太治郎《天龙山石窟》;关野贞、常盘大定《支那佛教史迹》;水野清一、日比野丈夫《山西古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