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天(梵deva,巴deva,藏lha)
梵语deva的汉译。音译为提婆。意译又作天界、天道、天有、天趣等词。指六道之中,业报最殊胜的众生,或指其所居住的世界。梵语deva,是div(意为放光)的名词形,有“天上者”或“尊贵者”的意思。通常用来指称天界众生,或常人所谓的神祇,或指彼等所居住的处所。
关于天界众生的居住处所,《俱舍论》卷八说欲界有六天,色界有四静虑处十七天,无色界有四处,也就是三界二十七天。兹列表如次︰
┌四大王众天
│三十三天
│夜摩天
欲界──六欲天┤睹史多天
│乐变化天
└他化自在天
┌梵众天
┌─初禅天┤梵辅天
│ └大梵天
│ ┌少光天
│ 二禅天┤无量光天
│ └极光净天
色界┤ ┌少净天
│ 三禅天┤无量净天
│ └遍净天
│ ┌无云天
│ │福生天
│ │广果天
└─四禅天┤无烦天
│无热天
│善现天
│善见天
└色究竟天
┌空无边处
无色界┤识无边处
│无所有处
└非想非非想处
所谓欲界六天是指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四静虑处十七天是指初静虑的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第二静虑处的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第三静虑处的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第四静虑处的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无色界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四大王众天,亦名为照头摩罗天、四天王天、四大王天、大王天或四王天,是指住在须弥山腰的持国、增长、广目、多闻等四天,以及受其管辖的坚手、持鬘、恒憍等诸药叉神。六欲天中,此天所领最广。其身量有四分之一俱卢舍,人间五十岁为其一昼夜,寿五百;初生之时,犹如人间五岁幼童,既生已,身形速成满。
其次,三十三天又名忉利天,系居住在须弥山顶上的天众。此须弥山顶呈四角形,各面广八万逾善那,四隅各有一峰,金刚手、药叉神住于其中守护诸天。须弥山之中央,有善见宫,乃天帝释之住处。此三十三天众之身量为半俱卢舍,人间百岁为其一昼夜,寿一千岁。初生时,如人间六岁幼童,既生已,身形速成满。此天与前述之四大王众天皆依地而住,故称地居天。其交形成淫,与人无别,但风气泄,热恼便除,无如人之余不净。
其次,夜摩天以上的四天及色界诸天,是所谓的空居天。在三十三天的上方,各隔四万逾缮那,重叠罗列。此中,夜摩天又称焰摩天、炎摩天、焰天、炎天、时分天或四分天,其主称为须夜摩天(又作须焰摩天、须焰天)。身量四分之三俱卢舍,人间二百岁为其一昼夜,寿二千岁,才抱成淫,初生时,如人间七岁童,生已身形速成满。
睹史多天又名兜师哆天、兜率陀天、兜率多天、睹史天、兜率天、兜术天、知足天或喜足天,删兜率陀天王为其主。身量一俱卢舍,人间四百岁为其一昼夜,寿四千岁。由执手而成淫,初生时,如人间八岁童,生已身形速成满。
又,乐变化天众能依神通力自化作五妙欲境而受用之,化自在王天、化自在天、无憍乐天、无贡高天、不骄乐天、乐无慢天、化乐天、变化天、乐化天、泥摩罗提罗邻优天、尼摩罗提天、维摩罗□天、尼摩罗天为其别名。身量一俱卢舍又四分之一,人间八百岁为其一昼夜,寿八千岁;唯相向而笑成淫,初生时,如人间九岁童,生已身形速成满。
他化自在天又名他化自转天、他化乐天、化应声天、化自在天、婆罗蜜尼和耶拔致天、波罗尼和耶拔致天、波罗维摩婆耆天或波罗尼蜜天。此天能令他化作妙欲之境而受用之,其主名为自在天王。身量一俱卢舍又二分之一,人间一千六百岁为其一昼夜,寿一万六千岁;相视成淫,初生时,如人间十岁童,生已身形速成满。
此四天所居宫殿,量等须弥山顶。或说随处之上,其量倍增。此六欲天于受用欲境时,虽有三种别,但因皆有受欲之事,故名欲生。
色界初静虑处三天中,梵众天是大梵天所有所化所领的天众,又称梵身天、梵世天或梵迦夷天。身量有半逾缮那,寿四分之一大劫。梵辅天是大梵天的侍卫,又名梵具天、梵善益天、梵先益天、梵前益天、梵先行天、梵不数楼天、梵辅楼天、梵弗还天、梵富楼天或富楼梵天。身量一逾缮那,寿半大劫。大梵天又名摩诃梵天或单称为梵天,其身量一逾缮那半,寿四分之三大劫。此等初静虑三天离欲不善而生喜乐,所居宫殿量等四洲;或说量等一小千世界。
其次,第二静虑处三天中,少光天因光明最少,故名少光。又名小光天、少光音天、水微天、光天、波梨陀天、波利陀天或波利答天。身量一逾缮那,寿两大劫。无量光天,又名无量光音天、无量水天、水无量天、妙光天、阿波罗那天或□波摩那天。其光明转胜难测,身量四逾缮那,寿四大劫。极光净天,又名极净光天、遍胜光天、极光天、光严天、光曜天、光耀天、光音天、水音天、晃昱天、阿会□羞天、阿陂□羞天或阿会□修天。其净光遍照自地之处,身量八逾缮那,寿八大劫。此第二静虑三天系依定力而生喜乐,故称定生喜乐,其所居宫殿,量等一小千世界。有说量等一中千世界。
第三静虑处三天中,少净天因意地乐受最劣,故名少净。少善天、约净天、少静天、少净果天、净天、波利多首天、波利首诃天、波利陀首诃天、波栗羞诃天为其别名。身量十六逾缮那,寿十六大劫。无量净天,又名无量净果天、无量善天、阿波摩羞天、阿波摩首天、阿波摩首诃天、阿波罗天。其净增转难测,身量三十二逾缮那,寿三十二大劫。遍净天又名极遍净天、极光净天、广善天、净果天、难及净天、净难逮天、首诃迦天或羞讫天等。其净周普,乐无过者。身量六十四逾缮那,寿六十四大劫。此第三静虑三天,因离喜生乐,故称离喜妙乐。所居宫殿量等一中千世界。有说量等一大千世界。以上初、二、三静虑处于乐生上虽有三种别,但皆长时离苦受乐,故名乐生。
第四静虑八天中,除无云天之外,其余七天皆有云地。亦即无云天因居无云之初,故名无云。无阴行天、无阴天、无荫天、无挂碍天、阿那婆迦天为其别名。其身量百二十五逾缮那,寿百二十五大劫。福生天又名受福天、得福天、生福天或福德天,异生之胜福者得生于此。其身量二百五十逾缮那,寿二百五十劫。广果天又名大果天、密果天或果实天。于异生之果报中,此方最为殊胜。其身量五百逾缮那,寿五百大劫。
其次,无烦天以上到色究竟天的五天,是所谓的五净居天。亦即前三天是凡圣杂居,而此等五天为纯圣所居之所,故名净居。此中,无烦天系无烦杂之天,又名不烦天、无繁天、无广天、不广天、无造天、无诳天或阿浮诃那天。身量一千逾缮那,寿一千大劫。无热天因已伏除杂修静虑上中品之障,意乐调柔,离诸热恼,故名无热。又名不热天、不恼天、不烧天、无求天、阿陀波天或阿答和天。身量二千逾缮那,寿二千大劫。善现天因已得上品杂修静虑,景德易彰,故名善现。又名善见天、善观天、快见天或妙见天。身量四千逾缮那,寿四千大劫。善见天因杂修定障之余品至微,其见极为清彻,故名善见。又名大善见天、善现天、乐见天、妙见天、快见天或色天。身量八千逾缮那,寿八千大劫。色究竟天,色界诸天中无有过此天者,故名色究竟。又名究竟天、无小天、阿迦尼吒天、阿迦腻吒天或阿迦贰吒天。身量一万六千逾缮那,寿一万六千大劫。此第四静虑八天,初生之时皆身量周圆,具妙衣服,所居宫殿量等一大千世界。有说其量无边际。
无色界四处中,空无边处系修空无边处定者所受之异熟,又名无边虚空处、无量空处、空处、虚空无边处天、无边空处天、空无边入天、无量空处天、虚空智天或空智天。寿二万大劫。识无边处系修识无边处定者所受之异熟,又名无量识处、无边识处、识处、无边色处天、识无边处天、无量识处天、识无边入天、识无边天或识智天。寿四万大劫。无所有处系修无所有处定者所受之异熟,又名不用处、无所有处天、无所有智天、无所有入天、无所有天或阿竭然天。寿六万大劫。非想非非想处系修非想非非想处定者所受之异熟。又名有想无想处、非想非非想处天、非想非非想入天、非想非非想天、非有想非无想处天、无思想亦有思想天或有想无想智天。寿八万大劫。此四处因无色故无方处,唯随异熟生之差别而建立之。
天界之说,散见于诸经论之中。《俱舍论》之三界二十七天说亦见于《法乘决定经》卷上、《杂阿毗昙心论》卷八、《彰所知论》卷上等书。但其他经典另有别说,亦即《义足经》卷下〈莲华色比丘尼经〉、《中阿含》卷九〈地动经〉及《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九阙六欲天中的四天王众天;《长阿含》卷二十、《光赞般若经》卷五〈摩诃萨品〉、《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八、《大集譬喻王经》卷下、《瑜伽师地论》卷四及梵文《大事》则在他化自在天之上,别设魔天。
关于色界的初静虑处,《中阿含》卷四十三说唯有一梵身天,《大方广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亦说有一大梵天,而《中阿含》卷九〈地动经)、《大智度论》卷十六、《俱舍论》卷八、《顺正理论》卷二十一、《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十二、《阿毗昙心论》卷四〈契经品〉、《阿毗昙心论经》卷五〈修多罗品〉、《杂阿毗昙心论》卷八说有梵众、梵辅二天。梵本《入法界品》说有梵眷属、梵辅、大梵等三天。《长阿含经》《起世经》卷八、《大品般若经》卷十二〈无作品〉、《摩诃般若钞经》卷二、《大般若经》卷四0二〈欢喜品〉、《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大宝积经》卷三十七、《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九、《三法度论》卷下、梵本的《大事》《普曜经》《法集名数经》说有梵身、梵辅、梵会、大梵等四天。
又,《佛本行集经》卷九〈相师占看品〉、《菩萨本业经》说有梵、梵众、梵辅、大梵等四天;《光赞般若经》说有梵天、梵迦夷、梵具、梵天等四天。旧译《华严经》卷十二、新译《华严经》卷二十一说有梵天、梵身、梵辅、梵眷属等四天,《大方等大集经》卷一〈璎珞品〉说梵天、大梵、梵师、梵众等四天。《道行般若经》卷三、《小品般若经》卷二、《兜沙经》《大宝积经》卷十说梵天、梵迦夷天、梵辅楼、梵波利产、摩诃梵等五天,《大集譬喻王经》说梵身、梵光、梵众、梵辅、大梵等五天。《大哀经》卷一说梵天、梵忍、梵身、梵满、梵度着、大梵等六天。巴利《中部》〈行生经〉说有千梵、二千梵、三千梵、四千梵、五千梵、十千梵、百千梵等七天。
关于第二静虑处,《中阿含》卷四十三说唯有一晃昱天,《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五亦仅揭一少光天。但《大宝积经》卷三十七举少光、无量光二天,《大楼炭经》揭示阿维比、波利答、阿波罗那等三天。《大方等大集经》《大集譬喻王经》亦揭示光(或作有光、光曜、水行或□天)、少光、无量光等三天。《长阿含经》《起世经》《佛本行集经》《大般若经》卷四0二及卷四0三、《光赞般若经》《大品般若经》《道行般若经》《大明度经》卷二、《摩诃般若钞经》《小品般若经》、旧译《华严经》卷十、新译《华严经》卷二十一、《兜沙经》《大宝积经》卷十、《大哀经》、巴利《中部》、梵本《大事》说光、少光、无量光、光音等四天,《菩萨本业经》说清明、水行、水微、水无量、水音等五天。
关于第三静虑,《中阿含》卷四十三、《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说唯有一遍净天,《法集名数经》说有少净、遍净等二天,《大方等大集经》说有净天、少净、无量净等三天,《长阿含经》《起世经》《佛本行集经》《大般若经》卷四0二及卷四0三、《光赞般若经》《大品般若经》《道行般若经》《小品般若经》、旧译《华严经》卷十二、新译《华严经》卷二十一、《大宝积经》卷十、《大哀经》《大集譬喻王经》、巴利《中部》、梵文《大事》说净、少净、无量净、遍净等四天,旧译《华严经》卷五十二说少净果、无量净果、净果、少净、无量净、遍净等六天。
关于第四静虑,《大品般若经》《大乘菩萨藏正法经》《诸行有为经》《决定义经》《法集名数经》《顺正理论》卷二十一、《阿毗昙心论》《阿毗昙心论经》《阿毗昙甘露味经》卷上、《立世阿毗昙论》卷六、《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六都说有九天,也就是在广果天之后加一无想天(或无想有情天)。《中阿含》卷四十三不说五净居,唯揭一果实天,《方广大庄严经》卷二说净居、阿迦尼吒、摩醯首罗等三天,《光赞般若经》说善见、所见善、于是见、一善等四天。《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梵本《大事》、巴利《论事》于五净居外,另加一广果天,而成六天,《三法度论》说五净居、果实、无想等七天,《大宝积经》卷三十七说五净居、广果、有想、无想等八天。
又,《大般若经》卷四0二、旧译《华严经》卷十二、新译《华严经》卷二十一说五净居、广(或严饰、密身)、少广(或小严饰、少密身)、无量广(或无量严饰、无量密身)、广果(或严饰果实、密果)等九天,新译《华严经》卷六十九说五净居、无云、福生、广果、少广等九天,《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九说五净居、福生、福爱、广果、无想等九天,《吽迦陀野仪轨》卷上说五净居、自在、无忧、福生、广果等九天;《长阿含经》《起世经》《大般若经》卷四0三说五净居、广、少广、无量广、广果、无想等十天。
此外,巴利《中部》说第四静虑有广果、无烦、无热、善见、色究竟等五天,旧译《华严经》卷五十二说果实、不热、善现、净居、阿迦尼吒等五天,《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说福生、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等五天。《十诵律》卷三十六说阿那婆诃、福德、广果、不热、喜见、乐见、阿迦尼吒等七天,《义足经》《大明度经》说守妙、玄妙、福德、德淳(或德纯)、近际、快见、无结爱等七天,《大哀经》说净身、用果、无揵、于是、善施、善所施、一善等七天。《大集譬喻王经》说广、少广、无量广、广果、无热、善见、善现、阿迦尼吒等八天。
再者,《佛本行集经》说广、少广、无量广、广果、热、无热、无比、善现、阿迦尼吒等九天,《兜沙经》说推呵、波栗推栗、阿波堕诃、惟于潘、阿惟潘、阿陀波、须□、阿迦腻吒、阿惟先惟先尼□等九天,《菩萨本业经》说守妙、微妙、广妙、极妙、福爱、受胜、近际、善观、快见、无结爱等十天,《大楼炭经》卷四说维阿、波利多维、阿波摩维呵、阿披波罗、维阿钵、维呵、阿答和、善见、色、阿迦尼吒等十天。《大宝积经》卷十说应果、御辞、假使、善见、一究竟、净居等七天,但于净居之上更加所奉行决了一处究竟、真究竟、无瞋恚、不亲近等四天。从以上种种可知有关色界四静虑处,尤其是其中的第四静虑有种种异说。
关于无色界,诸经论皆说空无边处等四处,但巴利《论事》阙四处中的空无边处,而《菩萨本业经》说无色界中有识慧天、无所念慧天、二十八无色天等三天。
关于诸天的身量、寿量等,也有异说。其中,就欲界六天的身量而言,《彰所知论》卷上说四大王众天等的身量依序是四分之一俱卢舍、半俱卢舍、二俱卢舍、四俱卢舍、八俱卢舍、十六俱卢舍。《大楼炭经》卷四说六欲天的身量依序是二十里(半由旬)、四十里、八十里、一六0里、三二0里、六四0里。
至于色无色界诸天的寿量,《长阿含》卷二说梵迦夷天寿一劫,光量天二劫,遍净天三劫,果实天四劫,无想天五百劫,无造天一千劫,无热天二千劫,善见天三千劫、大善见天四千劫、色究竟天五千劫,空处一万劫、设处二万一千劫、不用处四万二千劫、有想无想处八万四千劫。《大楼炭经》卷四说梵迦夷天寿一劫、光音天二劫、遍净天四劫、遗呼钵天八劫、无想天七劫、阿毗波天十劫、阿答和天二十劫、修陀旃天四十劫、须陀旃尼天八十劫、阿迦尼吒天百劫、虚空知天一万劫、识知天二万劫、阿竭若天四万劫、无思想亦有思想天八万劫。
另外,《立世阿毗昙论》卷七说梵先行天寿二十小劫、梵众天四十小劫、大梵天六十劫、少光天百二十小劫,无量光天百四十小劫,胜遍光天二大劫,少净天二大劫半,无量净天三大劫半,遍净天四大劫,无云天三百大劫,受福天四百大劫,广果天五百大劫,无想天一千大劫,善见天一千五百大劫,善现天二千大劫,无烦天四千大劫,不烧天八千大劫,阿迦尼吒天一万六千大劫;空无边入天的下品一万七千五百大劫,中品一万八千五百大劫,上品二万大劫;识无边入天的下品寿三万大劫,中品三万五千大劫,上品四万大劫;无所有处入天的下品寿五万大劫,中品五万五千大劫,上品六万大劫;非想天的下品寿七万大劫,中品七万五千大劫,上品八万大劫。
关于生天的业因,也有多说。《四分律》卷五说恶业堕地狱,善业生天上。《杂阿含经》卷三十七说因十善业,身坏命终得生天上。《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说修行增上十善能令众生得欲天之报;修行有漏十善与定相应,能令众生得色天之报;又,(1)以过一切色想,灭有对想等而入空处定,(2)过一切空处定而入识处定,(3)过一切识处定而入无所有处定,(4)过无所有处定而入非想非非想定等四业得无色天之报。
《中阿含》卷四十三说若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而有离生喜乐,则成就初禅。乃至命终生梵身天中,觉观已息,内靖一心,无觉无观而有定生喜乐,则成就第二禅。乃至命终,生晃昱天中,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身觉乐,念乐住空,则成就第三禅。乃至命终生遍净天中,乐苦及喜忧之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第四禅,乃至命终,生果实天中,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为无量空,因此,成就无量空处。乃至命终,生无量空处天中,度无量空处,为无量识,因此,成就无量识处。乃至命终,生无量识处天中,度无量识处,为无所有,因此,成就无所有处。乃至命终,生无所有处天中,度一切无所有处想,为非有想非无想,成就非有想非无想处,乃至命终,生非有想非无想处天中。据此可知,欲界诸天系以世界善业为其业因,色界诸天以四静虑,无色界诸天以四无色定为其生因。
按欲界天中的三十三天(因陀罗)及焰摩,在吠陀时代时,已备受崇拜,又佛陀在世时,信奉《奥义书》的正统婆罗门,主张六欲天之上有一梵天。此外,其他的修道者又修无想定、四静虑、四无色定,以期生于无想天、四静虑处或四无色处,各各修习其行。其后,随着岁月的推移,色界诸天的数目也逐渐增加,最后形成了前述的种种异说。
除了三界诸天之外,也有称转轮圣王及佛等为天的情形。《分别功德论》卷三说三种天,即举天、生天、清净天。举天是指转轮圣王,因转轮圣王为众人所举,以十善救世,亦令人生天,在人之上,故称为举天;生天是指三界诸天,因彼等流转不息,不离生死,故名生天;清净天是佛及缘觉声闻,因佛及二乘皆尽结使,脱出三界,清净无欲,故名清净天。《大智度论》卷四说假号天、生天、清净天等三天,同书卷二十二说名天、生天、净天、生净天等四种天。《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二揭举世间天、生天、净天、义天等四种;世间天是国王,生天是四天王等,净天是声闻缘觉,义天是十住菩萨,同书卷十八说住于大涅槃的诸佛菩萨可名为第一义天。此外,又有称佛为天中天、天人师或天人所奉尊;以其为天中之最胜尊。
《大教王经》卷十将天分为三界主、飞行天、虚空行天、地居天、水居天等五类;其中,三界主有大自在天、那罗延天、拘摩罗、梵天、帝释等五天,飞行天有甘露军荼利、月天、大胜杖、金刚冰哦罗等四天,虚空行天有末度末多、作甘露、最胜、持胜等四天,地居天有守藏、风天、水天、俱尾罗等四天,水居天是缚罗贺、焰摩、必哩体尾祖梨葛、水天等四天及其天后。现图金刚界曼荼罗成身会等诸会及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绘有此等天众(大自在天除外)。又于现今之大藏经中,存有毗沙门天、大吉祥天女、摩利支天、诃利帝母、冰揭罗天、穰麌梨童女、大圣欢喜天、金翅鸟王、摩醯首罗天、那罗延天、宝藏天女、坚牢地天、大黑天、金毗罗童子、焰罗王、深沙大将、十罗刹女、十六善神、八方天、十天、十二天及诸星宿的仪轨。
又,天上的物品都冠有“天”字,如天华、天香、天乐、天鼓、天冠、天盖、天衣、天宫、天堂等。但若根据《大智度论》卷九所述(大正25‧123b)︰“天竺国法,名诸好物,皆名天物。”则不只天上之物,连地上的好物也可冠上“天”之名。
◎附︰相关用语汇编
(一)天王
欲界、色界诸天中,每一天国的领袖。在四王天,有东、南、西、北四天王,日、月、诸星为其臣僚。在忉利天,帝释天为王,统领三十三天的天众。在兜率天,释迦牟尼佛降生之前系此天天王。这些都属欲界的天王。色界的天王,如色界初禅天的天王是尸弃大梵,统领梵辅、梵众诸天。
(二)天堂
天众所住的殿堂。又称天宫。《遗教经》曰(大正12‧1111c)︰“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圆觉经》曰(大正17‧917b)︰“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此词常作为与“地狱”相对的名词,如《三论玄义》云(大正45‧1c)︰“若必无因而有果者,则善招地狱,恶感天堂。”《法华玄义》卷一云(大正33‧685c)︰“心能地狱,心能天堂,心能凡夫,心能贤圣。”
(三)天华(梵divya-puṣpa,巴deva-puppha,藏lhaḥi me-tog)
天上的殊妙华朵。佛或转轮王在呈现奇特瑞相时,天人为表示祝福之意,而雨天华。《方广大庄严经》卷三云(大正3‧553c)︰“于此时,诸天音乐出微妙声,雨众天花末香熏香。”
《法华经》卷一〈序品〉云(大正9‧2b)︰“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序品)除上述四种天华外,另加优钵罗华、波头摩华、拘物头华、芬陀利华、瞻葡迦华、阿提目多华、波利尸迦华、苏摩那华等八种,共计十二种。
印度古代习惯以“天华”称赞诸多美好物品,如《大智度论》卷九云(大正25‧123b)︰“天竺国法,名诸好物,皆名天物;是人华非人华,虽非天上华,以其妙好,故名为天华。”
此外,也有以天华表示无分别的立场,如《维摩经》卷七〈观众生品)的“天华着舍利弗衣”之譬喻,即以天华着身与否为结习已尽与否之象征。
(四)天童(梵deva-putra,巴deva-putta,藏lhaḥi bu)
以童子形现身人间,以供差遣的护法诸天。《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云(大正9‧39b)︰“读是经者,常无忧恼,又无病痛,颜色鲜白,不生贫穷、卑贱丑陋,众生乐见,如慕贤圣,天诸童子,以为给使。”又,《释门正统》卷八也记载,唐朝道宣律师禅慧兼修,弘传律义,感得天龙礼觐听法,毗沙门天王也遣子护持。
(五)天乐
天界的音乐。诸天常以天乐供养佛,如《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云(大正9‧22b)︰“四王诸天,为供养佛,常击天鼓。其余诸天作天伎乐。”
相传西方极乐国土常天乐和鸣,《无量寿经》卷下云(大正12‧273c)︰“佛语阿难︰无量寿佛为诸声闻菩萨大众颁宣法时,(中略)即时四方自然风起,普吹宝树出五音声。(中略)一切诸天皆赍天上百千华香万种伎乐,供养其佛及诸菩萨、声闻大众。”
(六)天鼓
指忉利天中不需打击自然会响的鼓,或天人所持之鼓。例如《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云(大正3‧644c)︰“如来今日于婆罗□国鹿野苑中仙人住处,转大法轮。(中略)尔时,大地十八相动,天龙八部于虚空中作众伎乐,天鼓自鸣。”新译《华严经》卷十五〈贤首品〉云(大正10‧79a)︰“忉利天中有天鼓,从天业报而生得。知诸天众放逸时,空中自然出此音。一切五欲悉无常,(中略)汝应爱乐真实法,三十三天闻此音,悉共来升善法堂,帝释为说微妙法,咸令顺寂除贪爱。彼音无形不可见,犹能利益诸天众,况随心乐现色身,而不济度诸群生。”
又,《大日经疏》卷四云(大正39‧622c)︰“如天鼓都无形相亦无住处,而能演说法音警悟众生。”此等皆谓天鼓为不击自鸣。但是,《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则谓天鼓为天人所持之鼓,其文曰(大正9‧43c)︰“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中略)诸天击天鼓,常作众伎乐。”
天鼓的声音也常被喻为佛之说法,如《往生礼赞偈》云(大正47‧442b)︰“声如天鼓俱翅罗,故我顶礼弥陀尊”,吉藏《法华义疏》卷一云(大正34‧455c)︰“外国名佛以为天鼓,贼欲来时天鼓则鸣,贼欲去时天鼓亦鸣。天鼓鸣时诸天心勇,天鼓鸣时修罗惧怖。众生烦恼应来佛则为说法,众生烦恼应去佛则为说法。佛说法时弟子心勇,佛说法时诸魔惧怖。天鼓无心能为四事,如来虽说亦复无心,是故詺佛以为天鼓也。”
(七)天人五衰
住在天界的众生在福报将尽,临命终时,所现的五种衰相。也称五衰、五衰相、五相。
《增一阿含经》说此五衰相是︰(1)华冠自萎,(2)衣裳垢坋,(3)腋下流汗,(4)不乐本座,(5)玉女违叛。《涅槃经》卷十九说是︰(1)衣裳垢腻,(2)头上花萎,(3)身体臭秽,(4)腋下汗出,(5)不乐本座。此外,《本行集经》卷五、《摩诃摩耶经》卷下、《大智度论》卷五亦有列举,但略有差异。
《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举出小五衰、大五衰之说,谓诸天子将命终时,先有五种小衰相现,复有五种大衰相现。小五衰相现时,非定当死,大五衰相现时,必定当死。小五衰相是︰
(1)衣服严具不出乐声︰谓诸天往来转动,严身具出五乐声。然在将命终时,此声不出。
(2)自身光明忽然昧劣︰谓诸天身光赫弈,昼夜恒照。然将命终时,身光微昧。
(3)于沐浴后水滴着身︰谓诸天肤体细微,浴后出水,水不着身。然将命终时,水便着身。
(4)本性嚣驰今滞一境︰谓诸天种种境界悉皆殊妙,诸根如旋火轮,从不暂住。然将命终时,诸根专著一境。
(5)眼本凝寂今数瞬动︰谓诸天身力强盛,眼未尝瞬。然将命终时,身力虚劣,眼便数瞬。
大五衰相︰(1)衣服先净今秽,(2)华冠先盛而今衰,(3)两腋忽然流汗,(4)身体发臭,(5)不乐本座。
有关天人五衰之资料,佛典记载颇多。除上列诸书外,《法苑珠林》卷五、《俱舍论》卷十、《经律异相》卷四、《法华玄义释签》卷六(下)等书皆有陈述。
(八)天衣无缝
指天人所著之衣无人工缝治之痕迹。天衣指天人所著之衣,相传其重量极轻,且重量又随天界的往上递升而减。《长阿含经》卷二十说,四天王衣长一由旬、衣重半两,忉利天衣长二由旬、衣重六铢,焰摩天衣长四由旬、衣重三铢,兜率天衣长八由旬、衣重一铢半,化自在天衣长十六由旬、衣重一铢,他化自在天衣长三十二由旬、衣重半铢。
《大智度论》卷三十四亦说及诸天天衣之轻重,其文云(大正25‧310c)︰“色界天衣无重相,欲界天衣从树边生,无缕无织,譬如薄冰,光曜明净,有种种色。色界天衣纯金色,光明不可称知。”文中之“无重相”及“无缕无织”等字样,可知天衣之重量轻,且无线缕织造之迹可寻。
此外,《无量寿经》叙述阿弥陀佛因地第三十八愿时亦云(大正12‧269a)︰“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觉。”《太平广记》卷六十八引牛峤《灵怪录》云︰“郭翰暑月卧庭中,仰视空中,有人冉冉而下,曰︰吾织女也。徐视其衣,无缝。翰问故,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由此上诸文所述,当可推知“天衣无缝”一词之本意。
[参考资料] 《中阿含》卷十八〈天经〉;《杂阿含》卷三十、卷三十一;《增一阿含经》卷二、卷七;《光明童子因缘经》;《法苑珠林》;《法界安立图》;《法集名数经》;《六趣轮回经》;《分别业报经》;中村元《原始佛教の思想》第三编;定方晟《佛教にみる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