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太原寺


  唐初所设置的寺宇。唐朝为纪念其祖先兴起于山西太原,故在长安、洛阳、太原、荆州与杨州五处兴建寺塔,且皆冠上“太原”之寺名。
  长安的太原寺系咸亨元年(670)所建。垂拱三年(687)二月重建,改名魏国西寺。载初元年(689)又改名为崇福寺。寺额乃武后以飞白体所书。由于此寺位在唐朝首都,所以义学、译经沙门住此者为数不少。如怀素奉敕在此寺弘扬四分律宗;日照三藏亦在此译经;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般若三藏译四十卷《华严经》;智升编《开元释教录》,法藏撰《起信论义记》亦皆完成于此处。
  洛阳太原寺虽曾改称为魏国东寺、大周东寺,然其后则专称为大福先寺。此寺为洛都名刹,曾住过不少高僧。如义净三藏自印度回国,即住此从事翻译。其他如善无畏、日照、宝思惟、菩提流志等也相继于此寺译经。玄宗时,一行禅师集天下英髦,在此设大论场以求足堪大任的法器。凡此均见诸史乘。后,洛水泛滥,此寺北徙。
  太原的太原寺后来也改为崇福寺。此寺也住过不少名僧,如慧警、崇政、思睿、宗哲、浮丘、巨岷、怀玉等人。至于荆州、杨州两处的太原寺,也都成为当地名刹,是讲学名僧汇集的佛教渊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