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太平兴国寺


  (一)位于河南开封府︰原称龙兴寺,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时被废,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重建,并改称太平兴国寺。五年,天息灾、施护等人抵开封,帝敕于寺西建译经院,迎请天息灾、施护及法天等入院从事译经。八年译经院改为传法院,又在寺西建印经院,印刻新经。时,依天息灾等人的奏请,选惟常等十余人于传法院从事译经。雍熙二年(985)又诏令精通梵文的西天僧入传法院。尔后,西来的经论多于此译出。
  景德二年(1005),真宗敕令在此寺立奉先甘露戒坛,又于天下诸路置七十二所戒坛。同年中天竺僧觉称来朝,献舍利、梵夹、金刚座、真容及菩提叶等,帝命居传法院。徽宗宣和元年(1119),此寺为杨戬所毁。尔后沿革不详。
  又,宋太宗曾于太平兴国三年三月,敕赐“太平兴国寺”的寺额予天下无名寺院,于是各地同名的寺院颇多,如江西省袁州、山西平阳府翼城县和安邑县、山西太原府五台山、江苏南京钟山、河北大名府浚县和开州、河南开封府中牟县和尉氏县、安徽省泗州等地皆有太平兴国寺。
  (二)位于江西袁州︰原号栖隐寺(唐会昌年间赐名)。是仰山慧寂弘法之地。寺中唐宋赐经御书碑碣等颇多,但今悉不存,仅存程钜夫撰文的元碑。
  (三)位于山西翼城县︰系唐‧贞元三年(787)所建。初名庆国寺,规模宏伟,原有大雄、天王、藏经等十二院,明‧洪武年间置僧会司。弘治年中重修,现今仅存大雄、华严、藏经数堂。
  (四)位于山西五台山︰系宋太宗闻此地沙门睿见的道行高超,所下诏创建的寺宇。熙宁五年(1072)十二月,日僧成寻等曾巡礼该寺。
  (五)位于江苏省钟山南麓︰原为六朝时的道林寺,萧梁时改名开善寺,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并合山中诸小刹而改为今名。至明代,太祖为筑孝陵而移寺于山之东麓,更名为灵谷寺。后屡毁屡兴。现存寺宇多为清‧同治年间所修。
  (六)位于徽州府歙县西南︰旧名兴国寺,宋太宗时依敕改名。原有三十四所别院,今已不全。唐僧贯休曾为寺僧绘梵像多幅。
  [参考资料] 《宋史》〈本纪〉卷四、卷七、卷十;《大宋僧史略》卷一;《欧阳文忠公全集》卷四十七;《佛祖统纪》卷四十三~四十五;《释氏稽古略》卷四;《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七、卷二十一;《金陵梵刹志》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