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夷夏论
文章名。南齐‧顾欢撰。全篇共计八百余字,收载于《南齐书》卷五十四及《南史》卷七十五〈顾欢传〉、《全齐文》卷二十二。
顾欢字景怡、玄平,吴兴(浙江)盐官人。曾学于雷次宗。永明元年(483),蒙征为太学博士而不就。性好黄老,长于道术,年六十四,卒于剡山。其著述除本论外,另有《论语顾氏注》一卷、《道德真经注疏》八卷等。本论旨在论辨佛道二家之异,然立场偏袒道家,而贬抑佛教,尊华夏而远夷狄。故此论一出,司徒袁粲、谢镇之、朱昭之、朱广之、惠通、僧敏等皆撰文驳斥。
◎附︰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三章〈佛教之南统〉(摘录)
顾玄平之要旨在根据中印国民性之殊异,而言西方之教不可行于中国。至谓印土俗恶,华风本善,则疑本出于《化胡经》。按汉代所传,称印人不杀伐,未言风俗不良。至晋以后,乃有其说。《后汉纪》言身毒俗修浮图道,不杀伐,弱而畏战。并言其内属之后,因汉人之奸猾无行者来居,遂诈谋滋生,习俗以坏。此当为汉代之传说。但晋时《化胡经》谓“胡人刚而无礼”。(见《笑道论》所引。又《北山录》五引王浮《化胡经》云,胡人凶犷,故化之为佛,令髡赭绝嗣。又吴‧支谦《维摩经》云,此土人民刚强难化。则《化胡经》之言疑采佛经所传,而过甚其辞。)《正诬论》诬佛者申《化胡经》说,谓“胡狄父子聚麀,贪婪忍害,昧利无耻,侵害不厌,屠裂群生。”《后汉书》〈西域传〉虽亦言天竺人弱,“修浮图道,遂以成俗。”然其〈赞〉则谓其人“不率华礼,莫有典书,若微神道,何恤何拘。”此外在范蔚宗之前,桓玄难王中令,亦言“六夷骄强,非常教所化。故大设灵奇,使其畏服。”与范同时之何承天答宗少文,亦谓华戎自有不同。“何者,中国之人,禀气清和,含仁抱义,故周孔明性习之教。外国之徒,受性刚强,贪欲忿戾,故释氏严五科之戒。”(均见《弘明集》。谢康乐亦以为华夷性殊,故孔释立教有异。详见《广弘明集》〈辨宗论〉。)顾欢之论,全用斯义。故其辨二教曰︰
“寻圣道虽同,而法有左右。始乎无端,终乎无末。泥洹仙化,各是一术。佛号正真,道称正一。一归无死,真会无生。在名则反,在实则合。但无生之教赊,无死之化切。切法可以进谦弱,赊法可以退夸强。佛教文而博,道教质而精。精非粗人所信,博非精人所能。佛言华而引,道言实而抑。抑则明者独进,引则昧者竞前。佛经繁而显,道经简而幽。幽则妙门难见,显则正路易遵。此二法之辩也。圣匠无心,方圆有体。器既殊用,教亦易施。佛是破恶之方,道是兴善之术。兴善则自然为高,破恶则猛勇为贵。佛迹光大,宜以化物。道迹密微,利用为己。优劣之分,大略在兹。”
顾本信道,其说上溯出自王浮,自不足怪。及齐世有道士假张融作《三破论》,诋毁佛法,极为无理。但其言曰︰“此三破之法(入国破国,入家破家,入身破身),不施中国,本止西域。”因“胡人无二(疑是仁字),刚强无礼,不异禽兽,不信虚无,老子入关,故作形像之教化之。”又云︰“胡人粗犷,欲断其恶种。故令男不娶妻,女不嫁夫。”其大意仍指佛教为“灭恶之术”,与顾欢之旨无异也。论出,刘勰、释僧顺作文驳之。约在同时,释玄世《辩惑论》,亦痛斥道教之妄(上均见《弘明集》)。
[参考资料] 《弘明集》卷六、卷七;《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唐书》卷四十七〈经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