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奉国寺
辽代所建的古刹。位于辽宁省义县城内。俗称七佛寺或大佛寺。根据寺内元‧大德七年(1303)的碑文所载,本寺初名咸熙寺,后改为奉国寺。系开泰九年(1020)处士焦希□所开创。然据《寰宇访碑录》中记载︰“奉国寺石幢记,正书开泰二年在奉天义州。”可知此寺在开泰九年以前即已存在。
关于本寺的沿革,金‧明昌三年(1192)的碑铭记载,辽‧乾统七年(1107)清慧大师捷公在佛殿前面东西对立的两庑凿洞,内置百二十尊圣贤像,其彩色涂金,观者无不惊叹。其后经三十余年,金‧天眷三年(1140),沙门义擢咨众捐资,完成先前未成的四十二尊。又,据元碑之记载,至元二十七年(1290)因地震而受损,后得普颜可里美思公主与驸马宁昌郡王的资助,于大德七年(1303)重修寺宇。此后,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开始,曾经十数次修建。
至于全寺的规模,据元‧至正十五年(1355)〈大奉国寺庄田之记碑〉的碑阴所载︰“义州大奉国寺,七佛殿九间,后法堂九间,正观音阁,东三乘阁,西弥陀阁,四贤圣洞壹佰二十间,(中略)伽蓝一座,(中略)万佛堂一处。”由此可知北魏石窟的万佛堂也附属该寺。其中的七佛殿,在上述的明昌碑及大德碑上,称为宝殿或佛殿。此即现在的大雄宝殿。其建筑乃辽代建筑样式之代表。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东西长四十八余公尺,南北宽二十六余公尺,高二十一公尺。为我国现存最大的辽代单层木造建筑。殿内有迦叶、拘留孙、尸弃、毗舍浮、拘那含牟尼及释迦牟尼等七尊大佛及〈胁侍。此外,除大雄宝殿外,其余皆是清朝时代的建筑。其配置结构已非草创时期的样式。
[参考资料] 关野贞《支那の建筑と艺术》;村田治郎《满洲の史迹》;竹岛卓一《辽金时代の建筑と其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