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契嵩(1007~1072)
北宋僧。自号潜子,字仲灵,俗姓李,藤州镡津(广西藤县)人。七岁出家,十三岁剃发,翌年受具足戒。十九岁游方,下江湘,登衡庐,常顶戴观音像,日诵其号十万声,并博览经传杂着。曾谒筠州洞山晓聪,得其禅法。
儒风甚盛,师乃着〈原教〉、〈孝论〉十余篇,以明儒佛一贯之理。皇祐(1049~1053)年间往衡山。未几,迁杭州灵隐寺,以慨叹禅门之陵迟而著《传法正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厘订自迦叶至达磨之道统,倡二十八祖说。后游京师献所著《辅教篇》三卷、《传法正宗记》十二卷、《传法正宗论》二卷及《传法正宗定祖图》一卷。仁宗甚为嘉赏,嘱传法院编入大藏,并赐“明教大师”之号。时之达官贵绅多仰师高风,请留悯贤寺。然师坚辞之,复归灵隐寺。后被延请入住佛日山数年。熙宁五年(1072)六月四日寂于灵隐寺,享寿六十有六。
师另撰有《嘉祐集》若干卷、《治平集》百余卷,然皆早已佚失,其门人在师示寂后三十余年,辑〈怀悟禅师原教〉、〈孝论〉等遗文编成《镡津文集》十九卷,流传至今。
◎附一︰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三卷第一册(摘录)
契嵩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最突出的事迹是,在宋仁宗明道年间(1032~1033),针对欧阳修等人辟佛的议论,作《辅教篇》阐明儒佛一贯的思想,轰动当时文坛。契嵩盛赞儒家五经,以佛教的“五戒”等同于儒家的“五常”,提出“孝为戒先”的重要命题。他还作《中庸解》,宣扬中庸之道。契嵩说︰“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中略)故治世者,非儒不可也;治出世,非佛亦不可也。”儒、佛都是圣人之教,一者治世,一者治出世,分工不同,相辅而成,互不可缺。“儒者儒之,佛者佛之,各以其法赞陛下之化治”,二者都是封建王朝统治和教化人民的王法。
契嵩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的另一重要事迹是,鉴于禅门传法世系说法不一,并为了反对天台宗依据《付法藏传》的二十四祖之说,而依据《宝林传》等厘定禅宗的印度世系为二十八祖,撰写《传法正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和《传法正宗论》(以上三书合称《嘉祐集》)。契嵩的所谓西天二十八祖之说,后来成为禅宗祖系的定论,对后世讲述禅宗史影响很大,并引起了天台宗的争论,历久不息。
◎附二︰陈舜俞〈镡津明教大师行业记〉(摘录自《镡津文集》卷首)
宋‧熙宁五年六月初四日,有大沙门明教大师示化于杭州之灵隐寺。世寿六十有六,僧腊五十有三。是月八日,以其法荼毗,敛其骨,得六根之不坏者三,顶骨出舍利,红白晶洁,状若大菽者三,及常所持木数珠亦不坏。于是邦人僧士,更相传告,骇叹顶礼。越月四日,合诸不坏者,葬于故居永安院之左。其存也,尝与其交居士陈舜俞,极谈死生之际,而已属其后事,兹用不能无述也。
师讳契嵩,字仲灵,自号潜子,藤州镡津人,姓李,母钟氏。七岁而出家,十三得度落发,明年受具戒。十九而游方,下江湘,陟衡庐。首常戴观音之像,而诵其号日十万声。于是世间经书章句不学而能,得法于筠州洞山之聪公。庆历间,入吴中,至钱塘,乐其湖山,始税驾焉。
当是时,天下之士学为古文,慕韩退之排佛而尊孔子,东南有章表民、黄聱隅、李泰伯,尤为雄杰,学者宗之。仲灵独居,作〈原教〉、〈孝论〉十余篇,明儒释之道一贯,以抗其说。诸君读之,既爱其文,又畏其理之胜,而莫之能夺也,因与之游。遇士大夫之恶佛者,仲灵无不恳恳为言之,由是排者浸止,而后有好之甚者,仲灵唱之也。
所居一室,萧然无长物,与人清谈,靡靡至于终日。客非修洁行谊之士,不可造也。时二卿郎公引年谢归,最为物外之友。尝欲同游径山,有行色矣,公亦风邑豪预焉,冀其见仲灵,而有以尊养之。仲灵知之,不肯行,使人谢公曰︰“从吾所好,何必求富而执鞭哉?”凡其洁清,类如此。
皇祐间,去居越之南衡山,未几罢归,复著《禅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仲灵之作是书也,慨然悯禅门之陵迟,因作考经典,以佛后摩诃迦叶独得大法眼藏为初祖,推而下之,至于达磨为二十八祖,皆密相付嘱,不立文字,谓之教外别传者。居无何,观察李公谨得其书,且钦其高名,奏赐紫方袍。仲灵复念,幸生天子大臣护道达法之年,乃抱其书以游京师,府尹龙图王仲义,果奏上之。仁宗览之,诏付传法院编次,以示褒宠,仍赐“明教”之号。仲灵再表辞,不许。朝中自韩丞相而下,莫不延见而尊重之。留居悯贤寺,不受,请还东南。
已而浮图之讲解者,恶其有别传之语,而耻其所宗不在所谓二十八人者,乃相与造说以非之。仲灵闻之,攘袂切齿,又益著书,博引圣贤经论、古人集录为证,几至数万言。士有贤而好佛者,往往诣而诉其冤。久之,虽平生厚于仲灵者,犹恨其不能与众人相忘于是非之间。及其亡也,三寸之舌,所以论议是是非非者,卒与数物不坏以明之。呜呼!使其与夺之不公,辩说之不契乎道,则何以臻此哉!虽然,仲灵之所以自得而乐诸己者,盖不预于此,岂可为浅见寡闻者道耶?
仲灵在东南最后,密学蔡君谟之帅杭也,延置佛日山,礼甚厚,居数年。然言高而行卓,不少假学者,人莫之能从也。有弟子曰慈愈、洞清、洞光。所著书自《定祖图》而下,谓之《嘉祐集》,又有《治平集》,凡百余卷,总六十有余万言。其甥沙门法灯,克奉藏之,以信后世云。熙宁八年十二月五日记。
[参考资料] 《明教大师行业记》;《续传灯录》卷五;《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九;《释氏稽古略》卷四;牧田谛亮着‧索文林译《中国近代佛教史研究》第四章;阿部肇一《中国禅宗史》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