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如意通
指能随己意飞行,自在转变境界,化现人等的神通力。为五通之一、六通之一。又称身通、神足通、如意足通、身如意通、神境智通、神境智证通(ṛddhi-viṣaya-jñāna-sāksāt-kriyābhiiñā)、神境智作证通。
此通为三示导中,神变示导的自性。在四念住中,摄于身念住;在十智中,唯摄于有漏世俗智。然诸经论关于此通,所说各有异同。如︰
(1)《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一云,所思求,诸所欲愿一切如意,故名为神。引发于神,故名神足。并将神用分为五种︰①世俗所欣︰即分一为多,合多成一。②贤圣所乐︰即于世间诸可意事不住顺想。于诸世间不可意事不住违想。于诸可意、不可意事,安住于舍正念正知。③运身神用︰谓举身凌虚犹若飞鸟,亦如壁上所画飞仙。④胜解神用︰谓于远作近解。由此力故,或住此洲手扪日月,或屈伸臂顷至色究竟天。⑤意势神用︰谓眼识至色顶,或上至色究竟天,或傍越无边世界。
(2)《大智度论》卷五谓如意有能到、转变、圣如意三种,阐明如意通系依四如意足(即四神足)而引发的神用。{1}能到︰有四类,一者身能飞行,如鸟无碍;二者移远令近,不往而到;三者此没彼出;四者一念能至。{2}转变︰谓如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种种诸物皆能转变。{3}圣如意︰谓能观六尘中不可爱、不净物为净,观可爱、净物为不净。此圣如意法唯佛独有。
(3)《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谓佛、菩萨的神境智通有能变通、能化通二种。其中,能变通又分振动、炽然、流布、示现、转变、往来、卷、舒、众像入身、同类往趣、显、隐、所作自在、制他神通、能施辩才、能施忆念、能施安乐、放大光明十八变。能化通则有化身、化境、化语三种化事。
(4)《俱舍论》卷二十七解释神境通有行、化二种。
其中,《大智度论》的四种“能到”、《瑜伽师地论》能变通的“往来变”、《俱舍论》的“行”,皆相当于《大毗婆沙论》的运身、胜解、意势三神用;《大智度论》的“转变”、《瑜伽师地论》能变通的“转变”,相当于《大毗婆沙论》的“世俗所欣”;《大智度论》的“圣如意”相当于《大毗婆沙论》的“贤圣所乐”;《俱舍论》的“化”相当于《瑜伽师地论》的“能化通”。
[参考资料] 《长阿含》卷九〈增一经〉;《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八;《集异门足论》卷十五;《成实论》卷十六〈六通智品〉;《顺正理论》卷七十六;《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