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如是语经(巴Itivuttaka)


  南传巴利经藏《小部》第四经。由四集(nipata,篇),十一品(vagga,章),一一二经组成。音译作伊谛佛多伽。所集录之诸经,篇幅皆不长。特征是经首皆由vuttam(曾如是言)或vuttaṃ hetaṃ bhagavatā vuttamarahatā ti me sutam(我闻世尊、应供曾如是说)开始,而经末则以 iti(……如是)或ayam pi attho vutto bhagavatā iti me sutanti(我闻世尊说此义)作结。也有经中是有itivuccati(如是言)的。因为都是这种定型的句子,因此经名称为“如是语”。
  书中各经依法数次第编列,其形式多由经序、散文(长行)、偈颂、结语所构成。就中,散文与偈颂具有重颂(geyya,即祇夜)的关系。亦即偈颂是其前面散文所述内容之诗偈化。又各品末皆附摄颂。全书内容广泛,蕴含颇多重要思想。除有关出家众的教理外,也涵盖对在家众的教说。所述简雅,颇存古经风范。
  相当于本书的汉译本,为玄奘译于唐‧永徽元年(650)的《本事经》。该经由三品组成,共七卷,一三八经。虽然二书分属不同系统,但体裁上皆具“自昔展转传来,不显说人、谈所、说事”的特性,且以增一法编集。故实出自同一源流。现今本书有《Sayings ofBuddha》(英译)与《如是语经》(日译)等多种译本。
  ◎附︰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八章第四节(摘录)
  在部派传承中,对“九分”与“十二分教”,有意见非常不同,而又不容易得到定论的,是“本事”与“方广”。“本事”,为“九分教”的第六分。梵语Ityuktaka,Itivṛttaka,一般译为“本事”。巴梨语Itiyuttaka,译为“如是语”。由于原语传说不同,解说不同,形成二大流。在固有的传说中,《大智度论》明确的说到这二类。鸠摩罗什(Kumārajīva)所译,虽传有二说,而以“如是语经”为主。或写讹为“如是诸经”;音译为“一筑多”,“伊帝渭多伽”。惟《成实论》的“伊帝曰多伽”,是“本事”的意思。属于分别说系(Vibhājya-vadnāḥ)的经律,如《长阿含经》作“相应”;《四分律》作“善导”,《五分律》作“育多伽”,都是“如是语”的别译。
  “如是语”,铜鍱部(Tamra-śātīyāḥ)现有《如是语》,为《小部》中的一种。玄奘所译的《本事经》七卷,属于同一类型。虽现存本,不一定就是古本,但九分教中的“如是语”,就是这一类,是无可疑惑的。玄奘所译《本事经》,分三品〈一法品〉六十经,〈二法品〉五十经,〈三法品〉二十八经,共一三八经。每十二、三经,结成一嗢拖南颂。而〈三法品〉末,仅有三经,又没有结颂,可见已有了缺佚。《本事经》为重颂体︰每经初标“吾从世尊闻如是语”;长行终了,又说︰“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这是重颂的一类,以初标“吾从世尊闻如是语”,体裁特殊,而得“如是语”的名称。《小部》的《如是语》,分四集︰“一集”三品,二十七经;“二集”二品,二十二经;“三集”五品,五十经;“四集”十三经。《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比对这二部──《本事经》与《如是语》的同异,足供参考。《如是语》初标“如世尊说阿罗汉说,我闻”。长行终了时说︰“世尊说此义已,次如是(偈)说”。末了,又结“此义世尊说已。如是(我)闻”。比《本事经》多一结语。《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说(大正25‧307b)︰“如是语经者,有二种︰一者,结句言︰我先许说者,今已说竟。”
  《大智度论》的结句,与《如是语》的“此义,世尊说已”相近;多少不同,应为部派的传诵不同。所说与《如是语》及《本事经》相当,是不会错的。《如是语》有四集,《本事经》仅三法。在这四集中,第三集第三品止,都是“序说”,长行与重颂间的“结前生后”,末了的“结说”,体例一致。第三集第四品起,仅每品的初末二经,具足“序说”等;中间的经文都从略,也就是没有“如是语”的形式。四集仅十三经,与前三集相比,也显得简略不足。这与《本事经》的缺略,情形是一样的。为什么三法、四集,而不是五法、六法,或九集、十集呢?以我看来,这是一项编集而没有完成的部类。
  《如是语》与《本事经》的体裁,在圣典集成过程的研究中,有三点值得我们重视。
  (1)序说与结说︰佛说(及弟子说),从传说而集成一定文句,展转传诵,到结集而成为部类,成为现存的形态,是经过多少过程而成的。原始传诵而结集的,是佛说及弟子所说的短篇。没有说在那里说,为谁说,为什么事说;这些是在传授中加以说明的(有的忘记了,有的传说不同)。其后,人、事、处,逐渐编集在内,篇幅渐长;开始与终了,也渐有一定的形式。以“四阿含”及“四部”来说︰序说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住”(或加上“与比丘……俱”,及特殊的事缘)。结说,形式不一,如泛为比丘们说的,结为︰“佛说是经(法)已,彼比丘(等)闻世尊所说,欢喜信受(奉行)。”这类形式的完成,曾经过“如是语”那种体例。不说在那里说,为什么人说,为谁(泛说“告众比丘”)说,而以“如世尊说阿罗汉说,我闻”为序说;以“此义,世尊说已,我闻”为结说。起讫都叙明“世尊所说,我闻”,这可说是师资传授中的习惯用语,表示传承的可信性,而形成一定文句的。“如是语”型的圣典,汉译还有《立世阿毗昙论》,这是陈‧真谛(Paramārtha)的译品,可能为犊子系(Vātsīputrīyāḥ)论书。《论》分二十五品,卷一说(大正32‧173a)︰“如佛婆伽婆及阿罗汉说,如是我闻。”
  在“阎罗地狱”章前,也有这同一的序说;其他或简略为“佛世尊说”。《论》卷一第一品末说(大正32‧174c)︰“如是义者,诸佛世尊已说,如是我闻。”
  其他品末,也有作“如是义者,佛世尊说,如是我闻”;“是义,佛世尊说,如是我闻”。这一序说与结说,与《小部》的《如是语》,可说完全相同。尤其是〈地狱品〉︰分十大地狱,每章长行以后,又说︰“世尊欲重明此义而说偈言”,完全为重颂型。可见部派佛教时代,这一形式的部类,还有承袭沿用的。“如是语”,是不限于铜鍱部所传的。“如是语”(本事)的另一特色,如《顺正理论》卷四十四说(大正29‧595a)︰“本事者,谓说自昔展转传来,不显说人、谈所、说事。”
  《顺正理论》下文,虽与“本生”相对,而以“本事”为过去事。然所说“自昔展转传来,不显说人(为谁说)、谈所(在那里说)、说事(为什么事说)”,与现存的《曼陀多经》并不相合,而却与“如是语”相合。从这里,得了“如是语”与“本事”的共同特性──“自昔展转传来,不显说人、谈所、说事”。佛及弟子所说的经偈,师资授受,展转传来,不说明为谁说,何处说,为何事说,成为“如是语”型。过去久远的事,展转传来,也不庚谁说,在何处说,为何事说;记录往古的传闻,就是“本事”。但是,“不显说人、谈所、说事”,对佛弟子的信仰承受来说,是不能满足的。于是传闻的“法”──“如是语”型,终于为“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住”(再加上同闻众或事缘)。有人、有地、有事的“阿含”部类(成为一切经的标准型),所取而代之了。传闻的“事”,也与“说人、谈所、说事”相结合,而集入于“阿含”部类之中。这样,“本事”已失去“不显说人、谈所、说事”的特质。然而“本事”(“如是语”)的特性,终于在传承中保存下来,而为《顺正理论》主所记录。
  (2)长行与重颂︰上面说过,“祇夜”的本义,并非重颂,而是“修多罗”的结颂──“结集文”;又为“八众诵”──“结集品”;又引申为一切偈颂的通称。等到“伽陀”与“优陀那”成立,重颂也随后形成了。长行与偈颂,原是各别传诵的。也许由于某些长行,与偈颂的内容相近,而被结合起来;或依偈颂而演为长行。长行与偈颂的结合,形成一新的体裁;《如是语》就是属于这一类型的。南传有“如是语”而没有“本事”;觉音(Buddhagh-osa)的解说,也不说“祇夜”是重颂。“祇夜”而被解说为重颂,是北方的解说,也就是成立“本事”,而没有“如是语”的部派。
  (3)增一法︰以增一法──一、二、三等为次第而集成圣典的,在《长部》中,有《十上经》《等诵经》。《长阿含》与之相当的,是《十上经》《众集经》。《长阿含》中,更有《增一经》《三聚经》。《杂阿含》有“一问一说一记论……十问十说十记论”,就是增一法的雏型(这十法,传为沙弥所必诵)。这一编集法,是法数的类集与整理,为佛法渐有“论”部倾向的表现。这是“阿含”完成以前的,重要的结集方法。现存的《如是语》与《本事经》,也是以增一法来集成的。
  将这三者结合起来说︰“如是语”是以“自昔展转传来,不显说人、谈所、说事”为特色。序说与结说,表示其展转传闻的可信性,实为“如是语”的根本特性。长行与重颂的结合,也已成为“如是语”的主要形式。《立世阿毗昙论》,是“如是语”型。〈地狱品〉有重颂,而没有法数次第编集的意义。“九分教”与“十二分教”中的“如是语”,以序说及结说的定型文句,长行与重颂的结合为主,不一定是增一法的。现存的《如是语》与《本事经》,是在序说与结说,长行与重颂的体裁上,更为增一法的编集;约与《增一阿含》集成的时代相近。
  《如是语》及《本事经》,表现为“传说”的形态。“如世尊及阿罗汉说,我闻”;闻者是师资授受中的传授者。没有“说人、谈所、说事”的“传说”,在宗教的立场,一般人是难以生信的。没有事实──“说人、谈所、说事”,纯为义理的宣说;理智的气味过重,也缺乏感人的力量。加上序说与结说的定型,长行与重颂,千篇一律。总之,作为佛教的圣典来说,这是近于“论部”。小部,似乎是体裁新颖,却不适于大部的结集。《增一阿含》也是以增一法来集成的。在序说方面︰“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住”等,正如古人所说︰“说方时人,令人心生信故。”表现为从佛所听闻而来的直接性。掺入“说人、谈所、说事”;而长行、偈颂、重颂,多姿多彩。《增一阿含》的集成,对增一法编集的《如是语》来说,显然是相顾失色。到三品、四集而中止,也许觉到不必再这样的结集下去了吧!
  [参考资料] 《善见律毗婆沙》卷一;《Geschi-chte der indischen Literatur》;《A History of PaliLiter ature》;《Dictionary of Pali Proper Names》;《A Chinese Collection of Itivuttaka》;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