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如来藏(梵tathāgata-garbha,藏de-bsin-ḥśegs-paḥi sn&iṅ-po)


  指隐藏于一切众生之贪瞋烦恼中的自性清净如来法身。又称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藏。依大乘佛典所述,如来藏虽为潜伏于众生杂染身中的烦恼所缠缚,然本性清净,不受污染,具足无量性德而常恒不变。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云(大正16‧489a)︰
  “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
  《大方等如来藏经》更以九喻彰显其特质,即︰
  (1)如未开花内有如来身结跏趺坐,具天眼者见之,即除去萎花,使其显现。
  (2)如淳蜜在岩树中,无数群蜂守护围绕之,有人以巧智方便拂彼蜂,得随意取蜜。
  (3)如粳粮未离皮□,贫愚轻贱之人谓为可弃,若除荡精白,贵显王侯亦用之。
  (4)如真金堕不净处,经年累月毫无朽坏,有天眼者知之,自不净中出真金,随意受用。
  (5)如贫家有珍宝藏,但家人不知,又无语者,遂不能开发此宝藏。
  (6)如庵罗果之种子,在核内不坏,种于地,成大树王。
  (7)如有人以鼠裹真金像,行诣他国,于途中忽命终,金像遂弃置旷野,遭行人践蹈。得天眼者见之,取出金像,众皆礼敬。
  (8)如贫贱丑陋女怀转轮圣王,而不自知,常作下劣生贱子之想。
  (9)如铸师将初铸成之真金像倒置于地,外虽焦黑,但内像不变,开模出像,金色晃耀。
  关于如来藏之涵义,诸说不一,如︰
  (1)《胜鬘经》〈空义隐覆真实章〉列空、不空二义;同书〈法身章〉举在缠、出缠二义。
  (2)《佛性论》卷二〈如来藏品〉谓有所摄藏、隐覆藏、能摄藏三义。
  (3)《大乘止观法门》卷一谓有能藏、所藏、能生三义。
  (4)《圆觉经略疏》卷上列隐覆、含摄、出生三义。
  (5)《宝性论》举如来法身周遍、如来与真如无别、一切众生悉有真如佛性三义。
  此外,或有将如来藏视同阿赖耶识、阿摩罗识。如《入楞伽经》卷七〈佛性品〉云(大正16‧556b)︰“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十八空论》云(大正31‧863b)︰“阿摩罗识是自性清净心,但为客尘所污,故名不净。”
  在印度,如来藏说的兴起,约在西元三世纪,至四、五世纪中盛行。此种思想融合了《胎藏奥义书》(Garbha-upaniṣad)的胎藏说及《舍利弗阿毗昙论》卷二十七〈绪分假心品〉所说的心性本净说,富有“真我论”的特色,为大乘佛教的一支。与中观、唯识相鼎立。对中国、日本诸学派或诸宗派影响颇为深远。如华严宗的性起思想、天台宗的本觉法门说、地论宗的净识缘起说、禅宗的见性成佛说、日莲宗的久远本佛说、密教胎藏界曼荼罗所说,可谓皆依此思想而来。
  此外,如来藏又有三如来藏、五如来藏、十如来藏之分。略如下列︰
  (1)三如来藏︰指如来藏有能藏、所藏、能生三义。出自《大乘止观法门》卷一。“能藏”,指果德的法身和性净的净心,能包含染净二性及染净二事而无所妨碍。“所藏”,指此真心为无明之壳所覆藏。“能生”,指此心体具染净二性之用,遇缘熏习,能生世间、出世间等诸法。
  (2)五如来藏︰又称五种藏。即《胜鬘经》〈自性清净章〉所列的如来藏、法界藏(正法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据《胜鬘经宝窟》卷下(末)所载,如来藏以自性为义,法界藏以因为义,法身藏以至得为义,出世藏以真实为义,自性清净藏以秘密为义。然五种藏之名乃依诸德而别立,其体仍是唯一的如来藏。
  (3)十如来藏︰《释摩诃衍论》卷二将《大乘起信论》所说的如来藏别立为十种。即大总持如来藏、远转远缚如来藏、与行与相如来藏、真如真如如来藏、生灭真如如来藏、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能摄如来藏、所摄如来藏、隐覆如来藏。此十种如来藏,第一是总,后九是别。若就观待而言,此十种可成五对。第一后九为总别一对;第二第三是真如生灭二所入一对;第四第五为二门真如一对;第六第七是空不空一对;第八第九是能所摄一对。就其法体而言,第一是总体不二。第二是真如所入。第三为生灭所入。第四到第九等六种是唯门而非法,其中第四乃真如门,第五以下是生灭门,乃聚理智染净诸法而建立者。第十则通门、法二者。
  ◎附一︰霍韬晦《佛教的现代智慧》(摘录)
  “如来藏”一名据梵文复合词tathāgata-garbha译。在此复合词中,tathā-gata是“如来”,garbha是“胎”,意指如来在胎儿状态中。这一观念,非原始佛教时代所有。现存资料显示,最先使用如来藏观念的,是《如来藏经》(西31晋‧法炬等译,不存;现有东晋‧佛陀跋陀罗及唐‧不空译本),此后渐次成熟,经典不辍,如《不增不减经》《无上依经》《大法鼓经》等,一方面与《法华》《涅槃》发生密切关系,至《胜鬘经》《楞伽经》出,义理规模遂定,成为大乘佛教的一支,与中观、唯识鼎立。除经外,世亲(Vasu-bandhu,约西元五世纪前半)的《佛性论》,坚慧(Sāramati,约西元五世纪初)的《宝性论》,及传为国人撰作的《大乘起信论》,都是如来藏系的重要论书。
  从思想本身的开展上看,原始佛教相信人只要依随佛的教法修学,通过种种实践(如七觉支、八正道之类),便可获得解脱,得无学果。此即把成佛问题,化为一实践中事,而不须问成佛的根据为何。大乘佛教兴起,受菩萨观念启发,始认定众生本具觉性,此觉性内藏于众生之现实生命之中,而为一潜隐性的如来(胎),这就是如来藏最初的意义。由如来藏的肯定,使众生在成佛问题上都是自成,而非从外有所加益,一切佛地功德亦已为如来藏所本具。现实生命虽然是染污,但如来藏却是自性清净的,否则它不能化除无明,亦不能成为出世间的根据,所以如来藏亦名为自性清净心(prakṛtipariśuddhaṁ cittam)或“自性清净藏”。在这一点,如来藏是继承了原始佛教的“自性清净、客尘染污”的讲法,不过意义不同(原始佛教是经验立场,以说心之纯净,非善非恶,大乘佛教是超越立场,说如来藏为纯善)。
  以上这几个意思,至《胜鬘经》时,即归纳为“五藏”︰如来藏、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佛性论》则另以所摄藏、隐覆藏和能摄藏三义统括。此中“所摄藏”的意思,是把如来藏的意义提升到如来藏的地位来看,一切众生均在如来藏的摄持之中。“隐覆藏”则是从现实观点看,如来藏为烦恼所缠,或所覆,所以是一潜隐性的存在。“能摄藏”则从其为出世间之根据上看,如来藏已摄持一切佛地功德,成佛只使之显,而非从外有所加。此义,亦即显示了烦恼可空,佛法不可空,所以《胜鬘经》又有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的提出。此外,《宝性论》亦说如来藏三义︰如来法身遍在一切,如来真如无差别,一切众生悉有真如佛性(“佛性”梵文作“种性”,gotra)。然此三义,实与《佛性论》的三义相通,因为所摄藏即显示了如来与众生的关系,如来法身彻入一切众生之中;隐覆藏是说明了如来藏虽为客尘(指烦恼,不属于如来藏自身的染污活动)所污,但自性即如来,所以从真性(法性)上说,众生与如来无二无别;能摄藏则转为成佛的根据上说,如来藏是成佛的主体,它的存在,使众生都成为如来种性,自具成佛的性能,所以如来种姓实为如来藏的同义词。
  以上,把如来藏说为成佛主体、成佛之因,在超越立场上,是可以接受的;但在现实立场,我们只看到众生之性,即现实生命的结构,而看不到如来藏。所以从经验的入路,大乘佛教另外找到一个代表主体的观念,这就是阿赖耶识(alaya-vijñāna),通过阿赖耶识的存在来说明生命的构造、相续、轮回及其与世界的关系,由此而形成一套现实或现象的理法。唯识宗就代表这条路。然而,若与佛性、如来藏比较,自存有观点看,阿赖耶识并非众生存在的最后的本元,所以不是真正的主体(真心、真实心灵),而只是一虚妄的存在(妄识)。由此思路,便形成一生命内部构造的对立问题︰作为现实生命所依的阿赖耶识与作为佛境界所依的如来藏如何结合便成为一个困扰。从存在上说,两者都是同一存在,同一众生,所以如来藏即阿赖耶识。而且,自实践上说,轮回主体与成佛主体亦应统一,否则因地上所修的法与果地上所成就的功德不能连贯。然而在性质上,如来藏与阿赖耶识却是一真一妄、一清净一染污,彼此互相排斥,又从何建立关系?这一困扰,在《胜鬘经》中已经表现出来。经中藉胜鬘夫人之问︰“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者难可了知”(〈自性清净章〉),当时佛亦祇有表示同意而不能解答。后来《楞伽经》即索性以“如来藏藏识”一名来加以统括,表示主体有此两面,如来藏与阿赖耶识成为一个主体。到《大乘起信论》出,更承此义而构作出一真妄和合识的宇宙论来。据《起信论》,如来藏之自身称心真如门,如来藏之通向阿赖耶识者,称为心生灭门,于是不生不灭与生灭成一立体的和合,而名为众生心,由众生心统摄一切世间与出世间法。成佛之事,只须拨开表层生灭心(阿赖耶识)一面,即可见底层非生灭心的如来藏本觉。这种拨开,放在实践修行上说,即形成一由始觉以至究竟觉的道路,但关键则在先肯定众生心的本质结构为如来藏。所以上文的真妄和合并非平面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顺如来藏的思路下来,以如来藏为主、妄识为客的有立体意味的上下层关系。此义确定之后,现象界的生起虽透过阿赖耶识,但仍可归原到如来藏上去,以如来藏为依而展现。所以《起信论》的思想亦称为如来藏缘起,即所谓不变随缘。不变是指如来藏自身清净、不生不灭;随缘是指它能通向生灭门,随染净缘而起染净法。这一理论,对后世中国华严宗的成立有极重要的影响。不过,若从印度方面看,如来藏同时作染净依持的问题很难在理性上有圆满解答,所以其后的影响力反不如唯识宗大。民国初年,中国方面有一场《大乘起信论》的真伪辩,表面上是考据问题,实质上是受唯识宗思路影响的支那内学院不能接受《起信论》的立体的真妄相依的模型所致。若能分别两家的思想入路不同,则这一辩论是可消弭的。
  ◎附二︰印顺《如来藏之研究》自序(摘录)
  缘起与空,唯识熏变,可在《阿含经》与部派佛教中,发见其渊源。而如来藏(即佛性)说,却是大乘佛教的不共法,是“别教”。在如来藏说的开展中,与《阿含经》说的“心清净,为客尘所染”相结合,而如来藏的原始说,是真我。众生身心相续中的如来藏我,是“法身遍在”,“涅槃常住”的信仰,通过法法平等、法法涉入的初期大乘经说而引发出来;在初期大乘的开展中,从多方面露出这一思想的端倪。龙树的大乘论中,还没有明确的说到如来藏与佛性,所以这是后期大乘。西元三世纪以下,正是印度梵文学复兴的时代,印度大乘佛教,也就适应此一思潮,而说“如来之藏”,明确的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
  一切众生有如来藏我,在中国佛教界,从来不曾感到意外,只是信受赞叹,但印度佛教界可不同了!常住不变的,妙乐的“我”,是众生的生命自体;转迷妄而达“梵我一如”,得真解脱,是印度神教思想的主流。释尊为人类说法,从众生的蕴界处中,观一切为缘所生法,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所;依空无我得解脱,显出了不共世间,超越世间的佛法。从部派到初期大乘佛教,说明上有无边的方便不同,而依空无我得解脱,还是被公认的。现在说,一切众生的蕴界处中,有常住、清净的如来藏我,这是极不平常的教说!印度佛教有着悠久的传统,没有忘却释尊教法的大乘者,对于如来藏我,起来给以合理的解说︰如来藏是约真如空性说的,或约缘起空说的。这样,如来藏出缠的佛,可以名为“大我”(或约八自在说),而众生位上的如来藏,被解说为“无我如来之藏”了。一切众生有(与如来藏同义)佛性,被解说为“当有”了。这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如来藏说(不过,众生的如来藏我,秘密大乘佛教中,发展为“本初佛”,与印度的梵我一如,可说达到了一致的地步)。
  [参考资料] 《大般涅槃经》卷七;《大般若经》卷五七八;《大乘入楞伽经》卷一、卷二、卷七;《无上依经》卷上;《不增不减经》;《大乘密严经》卷中;《金刚仙论》卷五;柏木弘雄《如来藏の缘起思想》;常盘大定《佛性の研究》;《如来藏系经典》(《大乘佛典》{12},日本‧中央公论社);高崎直道《如来藏思想》{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