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妄想(梵vikalpa,藏rnam-par-rtog-pa)


  指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状。又称妄想分别。旧译《华严经》卷五〈如来光明觉品〉云(大正9‧424c)︰“一切诸世间,皆从妄想生;是诸妄想法,其性未曾有。”《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云(大正9‧393b)︰“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
  “妄想”是指虚妄分别。《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云(大正16‧511a)︰“彼妄想者,施设众名,显示诸相,如此不异,象马车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大乘义章》卷三云(大正44‧523b)︰“言妄想者,所谓凡夫迷实之心,起诸法相,辨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实,故曰妄想,故经说言︰虚妄分别名字及相,名妄想也。”
  此谓凡夫虚妄分别诸法之相,施以名字,更依名字取差别诸相,故称为妄想。
  妄想之种别甚多,《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举出言说妄想、所说事妄想、想妄想、利妄想、自性妄想、因妄想、见妄想、成妄想、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续妄想、缚不缚妄想等十二种。《菩萨地持经》卷二〈真实义品〉举出自性妄想、差别妄想、摄受积聚妄想、我妄想、我所妄想、念妄想、不念妄想、俱相违妄想等八种。《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举出坚固、虚明五种妄想,并谓有妄念、妄执等同义语。如《大乘起信论》云(大正32‧576a)︰“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成唯识论》卷八云(大正31‧45c)︰“阿赖耶以遍计所执自性妄执种为所缘。”皆为其例。
  按,《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所举的十二种妄想。系依妄想分别之自体差别相所作的分类。其异译本《入楞伽经》卷四、《大乘入楞伽经》卷三则称此为十二分别,所列名称亦略异。兹依《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卷二(下)所释,略述此十二妄想如次︰
  (1)言说妄想︰指计着种种音声词句而妄以为有性。
  (2)所说事妄想︰指大凡所说之事,其自性之极致惟圣智能知。凡夫不解,往往仅依其事相而生言说妄想。
  (3)相妄想︰指随事起见,如渴鹿望炎阳而生水想;于地水火风执有坚湿暖动之性,而不知其性本融,对于一切法妄计名相。
  (4)利妄想︰指世间之财宝本是幻物,但凡夫不知而起贪着。
  (5)自性妄想︰指执持诸法,起自性之见,执而以为是,其余皆非。
  (6)因妄想︰指于因缘生之法起有无等之见,妄想分别而成生死之因。
  (7)见妄想︰指外道计着梦见的有无一异俱不俱。
  (8)成妄想︰指于假名实法之上计我、我所而起言说,成决定论。
  (9)生妄想︰谓计一切法若有若无,皆从缘起而生分别。
  (10)不生妄想︰谓一切法皆先有体,不假因缘而生。
  (11)相续妄想︰谓于一切诸法,执此与彼,递相系属,计着分别,无有断绝。
  (12)缚不缚妄想︰谓于一切法,以情生着故,则成系缚,若离妄想,则无系缚;凡夫不了,于此无缚解中而生计着。
  [参考资料]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佛性论》卷二;《注维摩诘经》卷三;《大乘义章》卷五(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