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妄染
意指烦恼。“妄”为虚妄不实之意;“染”谓染污不净。即指一切不善、有覆无记法。广义而言,一切生死法皆为染法,而“妄染”则特指烦恼染法。烦恼自体为虚妄性,又是妄取境界而起,故称为妄染。《大乘起信论》云(大正32‧580a)︰“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无。”又云(大正32‧577c)︰“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
此种以烦恼为染的说法,系“心性本净,客尘烦恼”之思想。对无垢净心加以染?的烦恼,本源为无明。依无明所起之染法极多,或说九十八随眠,或计百八烦恼。此等烦恼染法若依性质分类,则有两种,一是理惑,指诸恶见与疑,二为事惑,指贪、瞋、痴、慢。
此外,《大乘起信论》依染之粗细,而认为染心有六种,即执相应染、不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现色不相应染、能见心不相应染、根本业不相应染。以上六染中,前三染为心王与心所相应而起之烦恼,是在心外妄取境界相而起之妄起染心。此即所谓的妄染。亦即执相应染是由分别假名言之相,执著于诸境界所起的烦恼。不断相应染是依分别智而起,执著于爱憎之念所生的苦乐感觉,为执心相续的烦恼染。分别智相应染则依分别智取境界相,而起可爱、不可爱之念的染。至于后三染,并非心王、心所相应而起,亦非于心外取境,故不能称为妄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