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妄语戒(梵mṛṣā-vāda,巴musā-vāda,藏rdsundu smra-ba)


  佛教的根本戒条之一,十重禁之一。又有故妄语、虚妄语、虚诳语、欺等异译。即指禁止以不实之言欺诳他人的戒条。《杂阿含经》卷三十七云(大正2‧271b)︰“作不实说,不见言见,见言不见,不闻言闻,闻言不闻,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因自因他,或因财利,知而妄语,而不舍离,是名妄语。”《大智度论》卷十三云(大正25‧157a)︰“妄语者,不净心欲诳他,覆隐实,出异语,生口业,是名妄语。”此谓为自利等原因而隐蔽真实,以虚言欺诳他人,称为妄语。
  《四分律》卷十一将此戒列为单提法第一,云(大正22‧634b)︰“若比丘知而妄语者,波逸提。”《五分律》卷六、《十诵律》卷九、《摩诃僧祇律》卷十二等亦同之。
  又,《四分律》卷二特别将犯了妄谓“自得上人法”(uttara-ma-nuṣya-dharma)的妄语戒,列为波罗夷罪之一,即(大正22‧578b)︰
  “若比丘实无所知,自称言︰我得上人法,我已入圣智胜法,我知是、我见是。彼于异时若问若不问,欲自清净故作是说︰我实不知不见,言知言见,虚诳妄语。除增上慢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妄谓已得上人法,就是俗称的“大妄语”,即自未证果,而向人说已证果位。这是修行过程中的大忌讳,因此列入波罗夷罪的重戒之中。在《四分律行事钞》卷中之一即将单提法的妄语,称为小妄语,而将波罗夷法的“妄说上人法”,称为大妄语。
  关于妄语的果报,旧译《华严经》卷二十四云(大正9‧549b)︰“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大智度论》卷十三亦载,妄语之人心无惭愧,闭塞天道、涅槃之门,并且会有口气臭等十过罪报。
  [参考资料] 《长阿含经》卷六、卷八、卷十四;《中阿含经》卷三;《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二;《梵网经》卷下;《四分律疏》卷三(本)、卷五(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