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威音王佛(梵Bhīṣma-garjitasvara-rāja,藏Ḥjigs-sgrags-dby-aṅs-kyi rgyal-po)
极久远的过去世所出世的佛陀。又作寂趣音王。依《法华经》卷九〈常不轻菩萨品〉所述,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当时之时代,属离衰劫,其国名为“大成”。此佛于彼世中为天、人及阿修罗说法。其寿四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住正法世的劫数如一阎浮提微尘,住像法世的劫数如四天下微尘,饶益众生已,然后灭度。正法、像法灭尽后,于此国土又有佛出世,亦号威音王,如是次第有二万亿佛,皆同一号。
关于此佛名的意义,《妙法莲华经玄赞》卷十(本)云(大正34‧839c)︰“诸佛同名威音王者,显说法华音声如王尊胜,有大威势,能令众生获大利乐。”又,《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云(大正19‧126a)︰
“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今得无学。”
依《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所述,在威音王灭后的像法时期,有增上慢比丘骂詈常不轻菩萨,此等增上慢比丘即今会中之跋陀婆罗。因此有人以为《大佛顶首楞严经》所说的威音王佛,是承自《法华经》所说而来的。
此外,禅家认为此威音王佛是在空劫之初成道的佛陀,从而将此佛出世以前解为绝待无限、理智之极点的境界,而称为威音王佛以前或威音那畔。如《人天眼目》卷六鼓山圭十无颂的无孔锤云(大正48‧335b)︰“威音那畔曾拈得,袖里密藏非黑白。”《五灯会元》卷十九则说空劫威音前则有一壶米。关于其意义,《祖庭事苑》卷五云(卍续113‧141上)︰“威音王佛已前盖明实际理地,威音已后即佛事门中,此借喻以显道,庶知不从人得。后人谓音王实有此缘,盖由看阅乘教之不审。”又,明‧德清《法华经通义》卷六云(卍续49‧918下)︰“此乃空劫初成之佛,已前无佛,故宗门称向上曰威音那畔。”
[参考资料] 《正法华经》卷九〈常被轻慢品〉;《法华开示抄》卷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