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娑婆(梵sahā、sabhā,藏mi-mjed)


  又译沙诃、沙呵、娑呵、索呵、沙桴、沙捊、沙□等。意译堪忍、忍、能忍、杂会、杂恶或恐畏等。全称沙诃楼陀(sahā-loka-dhātt),指释尊所化之土,即吾人所居住之此一世界。《阿弥陀经》云(大正12‧348a)︰“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又,《悲华经》卷五亦云(大正3‧199c)︰“此佛世界当名娑婆,何因缘故名曰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是故彼界名曰忍土。”
  娑婆原指阎浮提或一四天下,然《大智度论》卷四、《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等谓一佛以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为其所化之土,如此,则娑婆乃为百亿须弥山世界之总称。如《大唐西域记》卷一云(大正51‧869a)︰“索诃世界三千大千国土为一佛之化摄也,今一日月所照临四天下者,据三千大千世界之中,诸佛世尊皆此垂化,现生现灭,导圣导凡。”
  关于“娑婆”之语义,《法华义疏》卷二云(卍续42‧645下)︰“娑婆世界此云杂恶,亦云杂会。”《玄应音义》卷三云︰“沙诃又云娑诃楼陀,或云娑婆,皆讹也。正言索诃,此云能忍,或言堪忍,一言杂会出界。”由此可知,古来有堪忍及杂会二说。
  娑婆为五浊世界,其地之众生刚强难化。若能化度之,即得成就菩萨大行。易言之,娑婆亦不失为菩萨修行之好场所。如《维摩诘所说经》卷下〈香积佛品〉云(大正14‧553a)︰“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何等为十?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瞋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又如《无量寿经》卷下云(大正12‧277c)︰“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
  [参考资料] 《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放伙若经》卷一;《法华经》卷一〈序品〉;《大般若经》卷五七0〈现相品〉;《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法华经文句》卷二(下);《慧琳音义》卷二十七;《修行本起经》卷上;《悉昙要诀》卷三;《大般泥洹经》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