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婆罗门教


  没有特定开祖的古印度宗教。西洋学者将佛教兴起以前,以婆罗门阶级为中心,根据《吠陀》圣典而发展的宗教,谓之为婆罗门教。以便与佛教兴起之后,以原有之吠陀信仰为基础,重新酝酿发展而成的印度教有所区别。
  西元前1500年左右,印度雅利安人自阿富汗越过兴都库什山,进入旁遮普(五河)地方,逐渐向东发展,最后定居、从事农耕,确立了氏族制农村社会。更发展出以婆罗门阶级为首(其次是武士阶级、庶民阶级、隶民阶级)的四姓制度(varṇa)。
  这些雅利安民族进入印度之际,也将其以前长久保持的信仰形态带入印度,并促使其发展。故从进入印度到西元前500年,他们的宗教产生了庞大的《吠陀》圣典群。印度教徒到今日为止,一直将《吠陀》圣典看作是绝对的,认为它们不是人间的著作,而是天启文学(śruti),这与圣仙著作的圣传文学(smṛti)是不同的。由于这些圣典经过几世纪才完成,故内容复杂多样。其中包含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前所持有的自然神崇拜、宗教仪礼、咒术,乃至高度的哲学性思辨结晶。
  在最古的圣典《梨俱吠陀》之中,诸神的数目虽然没有限定,但自古总称为三十三神。他们被认为住在天、空、地及水中。其宗教的本质虽是多神教,但诸神常拥有同样卓越的属性及称呼,缺乏独特的个性。因之,吠陀的宗教又称为择一神教(Henotheism)。其大多数的神都是自然界的构成要素或自然现象等神格化的自然神。此中,有被拟人化而与自然关系不分明的神,以及由祭祀所衍生而被神格化的神等。而印度教中位于最高神地位的湿婆及毗湿奴,此时虽已登场,但仍属萌芽阶段,势力不大。
  《吠陀》圣典的特征之一,是具有强烈的祭祀万能主义倾向,但思想上一贯流传下来的,是从《梨俱吠陀》开始,而在《奥义书》中达到顶点的宇宙唯一根本原理的探求。此中,有各种事物被假定是根本原理,“梵”是最有力者,与个人本体的“阿特曼”(我)被视为同一,“梵我一如说”是众所周知的。又,《奥义书》所产生的轮回、业、解脱等思想,以所谓六派哲学为始,成为印度思想、文化的核心,并与佛教一同给予亚洲诸民族深远、广大的影响。而婆罗门教诸神中,武神、河神则在日本各成为帝释天、辩才天,而受人尊崇。
  ◎附︰明石惠达着‧王进瑞译《印度佛教史略》第一章(摘录)
  婆罗门教的思想发端是《黎俱吠陀》里面的素朴的自然崇拜及精灵崇拜思想。这种思想后来和雅利安民族本来所具丰富的宗教情操,及雄伟的自然环境相配合,终于发展到大有特色的自然神教。可是后来却信吠陀是最高的天启,固执着以婆罗门为至上的固定的社会制度,加上另一方面受了酷暑气候的影响,丧失了勤勉的风气,迷信婆罗门所执行的祭祀会左右自然及人生,终于停顿在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的宗教。从此雅利安民族的宗教情操变型到复杂的宗教仪式,为了说明这些仪式的目的和意义,终于重视对吠陀的研究,继即作成许多附属吠陀的各种文书。从这里发展婆罗门教神学、哲学、文法学、天文学等各种学说。这些附属于吠陀后面所增加的奥义书,是以哲学思想作为中心所编成的文书,这对于后世印度的所有宗教、哲学思想都有很大的影响。
  奥义书里面包含着新旧各层,在这里所能看到的思想亦颇复杂,而其中心思想即发自古代吠陀的渊源,虽然亦是从婆罗门教的教义所出,但却有独立要追求宇宙一元的原理的倾向。像这样自由的哲学思想,是和希腊哲学可比美的。这一点足可表示在奥义书成立的当初,除婆罗门以外还有一般武士阶级参与其事,而且其中亦有反抗正统婆罗门教的自由思想家和其所依据的民间信仰存在的事实。
  [参考资料] 黄心川《印度哲学史》;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黄忏华《印度哲学史纲》;周祥光《印度哲学史》;金克木《梵语文学史》;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合著‧高观庐译《印度哲学宗教史》;Charles Eliot着‧李荣熙译《印度教与佛教史纲》;M. Winter-nitz着‧中野义照译《婆罗门教文献》;中村元《ヒンドゥ一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