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婆罗门(梵brāhmaṇa,巴brāhmaṇa,藏bram-ze)
音译又作婆啰贺摩拏,意译净行、净志、外意、承息、静胤等。为印度社会阶级制度中之一阶级。此一阶级之人自认为是梵天的后裔。平素读诵《四吠陀》,行祭祀,位居四姓(四种阶级)之最上位。在印度的阶级制度中,除了四姓中的最下层首陀罗之外,其余三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皆可读诵《吠陀》,且可为自己行祭祀供牺。但只有婆罗门可以教授他人《吠陀》,为他人行祭祀,接受布施。故印度宗教上的权力可说完全掌握在此一阶层之中。
印度以婆罗门阶级最具势力,故该国又有婆罗门国之别称。其民众所奉之宗教,称之为婆罗门教。《长阿含经》卷十五,种德婆罗门曾说婆罗门成就五法,谓生为此阶级者,具有五项条件︰一者婆罗门七世以来父母真正(种姓纯正),不为他人轻毁。二者学习《吠陀》,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尽能分别,世典幽微靡不综练。又能善于大人相法,明察吉凶祭祀仪礼。三者颜貌端正。四者持戒具足。五者智慧通达。
《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曾为婆罗门作分类,谓有种性、名想、正行等三种婆罗门。种性婆罗门,谓生在婆罗门家者。名想婆罗门,谓假名为婆罗门者。正行婆罗门,谓能驱摈恶不善法者。
此外,关于婆罗门的一生,《俱舍论光记》卷一云(大正41‧10c)︰“七岁已上,在家学问,十五已去,受婆罗门法游方学问;至年三十,恐家嗣断绝,归家娶妇生子继嗣;年至五十,入山修道。”另有将婆罗门一生分为四期者,即(1)梵行期︰谓离自家前往师傅家学习吠陀。(2)家住期︰归住自家,娶妻营生,作祭祀供牺,行布施。(3)林栖期︰家业交给儿子,隐遁林间,行苦行练身心。(4)游行期︰离开山林,游行四方,超脱世事,接受布施。
在原始佛典中,曾列出释尊对婆罗门阶级的看法。他以为古代的婆罗门是一种各方面皆合乎理想的阶级,但到释尊之时,婆罗门阶级已告堕落。其中详情请参阅附录所载。
◎附︰水野弘元着‧郭忠生译《原始佛教》第四章(摘录)
释尊最初似乎无意创立一个新的宗教。因为当时的哲学、宗教充满着矛盾与冲突,缺乏伦理道德的成分而显得漫无次序。在这种时机之下,释尊外治印度文明,内本自身深邃的自证,提出一套饶富理性与伦理道德的生活方式。或许释尊有一种欲以此套教理拯救世界、导引众生的使命感,也可能是为古老的理想而努力。如果是后者,则释尊很可能成为为人仰望的婆罗门。无论如何,释尊必然想到要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为生命的意义而奋斗。可是,当时婆罗门教的思想明显的无法达成这些理想;婆罗门的行为举止又充满着贪欲与忿怒;婆罗门自甘堕落,已不复有古代婆罗门的人格与心态。古代的婆罗门,乃是印度古文明的导师。释尊宣称,他承诸古代真正婆罗门的理想。古代的婆罗门与当时的婆罗门是这样区别的︰
古代的外道与善行人,
个个都相当的自制。
他们弃绝一切的逸乐;
他们只全力尽义务。(巴利文《经集》二八四经)
古代的婆罗门既没有羊群,
也没有金子;既没财产,也没谷粮。
他们的食物和财富就是诵持经文;
他们坚守使他们成为完美婆罗门的戒律。(同前二八五经)
四十八个春秋,
他们坚守单身生活。
就这样,古代的婆罗门,
追求着他们的信仰并实践他们的信仰。(同前二八九经)
婆罗门并不与其他部族的人通婚;
他是不“买”妻子的。
爱与和谐,
使他和妻子共享婚姻生活。(同前二九0经)
贞洁、严守道德戒律、
诚实、柔顺、忏悔与努力、
谦让、不杀生、容忍,
这些都是婆罗门所称颂的。(同前二九二经)
他们的举止优雅,身体宏伟,
五官端正,名声卓著,行为正当;
那些婆罗门,不但热衷于善行,
而且竭力遏阻邪恶;
他们是如此的生活着,
因此使人民无比快乐幸福。(同前二九八经)
随着时日的消逝,
这些婆罗门逐渐误入歧途,
他们只看到快乐,
国王般的豪奢生活,
和打扮美丽入时的美女。(同前二九九经)
他们的车篷画满了图画,边缘另加饰彩,
并用上等马拉车;
他们的大厦建在风景最优美,
交通最方便的地方,
并设有层层重拥的门阙和花园。(同前三百经)
世俗的财富,
无数的乳羊、珍美的事物和美女,
这些,全都是婆罗门所想要的。(同前三0一经)
于是他们便杜撰经文,
然后到国王的跟前说︰
献给我们财产,你们有的是;
献给我们金银,你们均极富有。
这样来生你们才会拥有更多的财富。(同前三0二经〉
而这些国王,
居然听信了婆罗门的话,
不但举行马的祭献礼,
还举行人的祭献礼,
不但展开铺张的欢宴,
还允许肉体的欢献,
所有的祭祀都作了许多的奉献。
经过如此的庆祝之后,
他们才将财产和金钱交给婆罗门。(同前三0三经)
等到聚集所有的财富和宝藏之后,
他们因达到目的而窃喜,
并将那些珍宝贮藏起来。
由于利欲熏心的缘故,
对爱欲的渴望在他们心中燃烧得更加炽烈
起来。(同前三0六经)
从前只有三种疾病︰
欲望、饥馑和年老。
在大量杀完所有的家畜之后,
九十八样疾病和欲望因之跟随而来。(同前三一一经)
于是当戒律不再有效,
敌意在奴隶和群众间升起,
武士们和贵族分裂而互斗,
妻子们轻视他们的丈夫。(同前三一四经)
这些武士、贵族和婆罗门,
还有其他受种姓制度庇荫的人,
对他们的血统、地位不再顾虑许多,
而任由自己沉迷于淫逸和欢乐中。(同前三一五经)
这些字眼不断的重复说︰真正的婆罗门必须如此如此;如前所述,婆罗门并非生而为婆罗门,亦不是由血统而定。而是立足于理性与伦理的完美所迸发出来的智慧与圣洁。所以经上又说︰
我不认为人从子宫来,
却认为人由母亲而生。
一个十足的婆罗门,
他是“这样的一个人说︰哦朋友!”
他是这样的一个真正富有的人,
一个一无所有的人,
一个一无执着的人,
这样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同前六二0经)
能摆脱所有幻想、错觉,
能超越执着,毫无牵绊,
能无所畏惧,
这样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同前六二一经)
恰似露珠在荷叶上不久留,
恰似芥子在锥尖上停不住,
一个毫无贪念的人,
这样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同前六二五经)
一个睿智的人,
一个洞察的人,
一个已达到最高目标的人,
这样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同前六二七经)
一个会害怕发抖或能顽强抵抗无理的人,
一个不杀生但也不容别人伤害的人,
这样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同前六二九经)
一个有礼且有用的人,
他只说真理,
他不苦恼人,
这样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同前六三二经)
一个已抛弃现世一切善恶,
和无所执着的人,
一个毫无牵挂,
实在而纯正的人,
这样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同前六三六经)
一个如明月般澄明,
一个宁静、无瑕的人,
一个已抛弃一切尘世快乐的人,
这样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同前六三七经)
一个能抛开喜怒哀乐,
冷静而无固执的人,
一个勇敢而征服俗世的人,
这样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同前六四二经)
一个过去一无所有,
未来也将一无所有,
而现在又一无牵挂的人,
一个一无所有和无所执着的人,
这样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同前六四五经)
经由精勤的努力和纯正的学习,
经由弃绝那些桎梏人的俗智和成规,
他成为婆罗门。
这就是婆罗门的最高境界。(同前六五五经)
[参考资料] 《长阿含》卷六〈小缘经〉;《慧琳音义》卷二十九;《成实论》卷七〈三业品〉;《摩登伽经》卷上〈明往缘品〉;《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一;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合著‧高观庐译《印度哲学宗教史》;宇井伯寿《印度哲学史》;中村元《ヒンドゥ一教史》;Max Weber《The Religion of In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