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子聪(1216~1274)


  元代僧。俗名刘秉忠。为元世祖忽必烈时之重要政治人物。邢州(河北省邢台县)人。字仲晦,号藏春散人。其先人尝仕宧于辽、金。师风骨秀异,志气英爽,八岁入学,日诵数百言,十七岁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夙有出尘之志,一日决意入武安山(江西武宁东南),草衣木食。天宁寺虚照禅师闻而招之出家,令掌书记。后游云中,住南堂寺,偕海云印简觐谒忽必烈於潜邸,应对称旨,此后常承顾问。
  师无书不读,精通易及邵雍经世之书,乃至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亦通晓音律,论天下事如指掌。印简南还之际,恳请回乡奔父丧,后又被召回和林,上陈尊主庇民之事,世祖嘉纳之。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元世祖),创定朝仪官制、改元建号等事,悉由子聪草定。至元元年(1264),元世祖依翰林学士承旨王鹗所奏,授师为光禄大夫,任太保,参领中书省之事,以翰林侍读学士窦默之次女为夫人,赐第于奉先坊,令还俗,并授名刘秉忠。然师斋居蔬食,终日澹然,不异平昔,且以天下为己任。
  至元十一年,随从世祖至上都开平,居于南屏山之精舍。同年八月端坐无疾而逝,享年五十九;十月帝令以内帑葬于大都,翌年正月诏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曰“文贞”,令翰林学士王盘撰碑文。成宗时,赠太师,谥为“文正”。仁宗时,又进封为“常山王”。遗有文集十卷。
  [参考资料] 《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一;《释鉴稽古略续集》卷一;《元史》卷一五七;《新元史》卷一五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