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孔雀王朝(梵Maurya,西元前317~前180)


  印度史上最早实施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西元前326年,印度内乱,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北印度。翌年,摩揭陀王国青年旃陀罗笈多(月护),起而号召西北印度人进行民族革命。西元前317年,举兵逐马其顿守兵,并进攻摩揭陀国,杀难陀国王,自立为摩揭陀国王(在位时间西元前317~前293),再并吞近邻诸国,统一中印、西印与北印。越四年,败叙利亚王塞留克斯(Seleukos)一世,使领域扩张到兴都库什山脉,向南势力达宾陀林(Vindhya)山脉一带,建立印度史上最早统治全印的大帝国,即孔雀王朝。都于有“花都”(Kusumapura)之称的波吒厘子城(今之巴特那市)。
  旃王在位二十四年,政治修明,力护佛教。其子宾头沙罗王(西元前293~前268)继其业,征服德干,使帝国领域扩展到迈索尔地方。其后阿育王(西元前268~前232)继位,承祖父之余绪,平定东南边境的羯陵迦国,除印度南端以外的印度及巴基斯坦皆归其统治,威声震域外,使孔雀王朝的威势达到巅峰。
  阿育王在位期间,对内,以实行法治为目标,颁布法敕,设“法大官”制。又,禁止无益的杀生,并救济贫民,恩赦囚犯,建医院,栽培药草,建设各种福利事业。对外,并派遣和平使者到邻近诸国。
  在阿育王之前,印度的佛教犹局促于恒河流域,间及印度河。至阿育王时,因其热心宣扬佛教,将佛教的正法精神刻在印度各地的石柱或摩崖上,建八万四千塔分置佛舍利,并藉佛教来宣达国际间的信义和平,遣使至国内外及边境弘布佛法,使佛教一跃而为世界性之宗教。除普及全印外,并东传缅甸、暹罗,东南达锡兰,西北传叙利亚等地。此时,烦琐的教理研究亦渐趋发达,研究风气弥漫全国各地,教团中遂生异见。佛教乃由原始佛教时代,进入部派佛教时代。此外,耆那教、婆罗门教等其他宗教,在阿育王时期亦得以发展。又,阿育王在各地所立的碑刻、佛塔等物,对研究印度文化极有价值,而且印度的美术史也始于此一时代。
  阿育王死后,孔雀王朝开始没落,其后诸王事迹亦不详,最后为弗沙密多罗王所覆灭(西元前180)。
  [参考资料] 中村元《マウリヤ王朝の年代について》《ヒンドウ──教史》;冢本启祥《初期佛教教团史の研究》;松本文三郎《印度の佛教美术》;K. A.Nilakanta Sastri《Age of the Nandas and Mauryas》;R. C. Majumdar 《The Age of Imperial Unity,the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Indian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