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字相‧字义
字相与字义的合称。即密教修行者观真言的字轮相时所用的二种释相。字相是观真言文字的形、音、义;字义是观字的实义。
《大日经疏》卷七解释《大日经》中“拏字门一切诸法怨怼不可得故”之文,其文云(大正39‧653b)︰
“是故行者见拏字门时,则知一切法悉有怨怼,名为了知字相。又以诸法本不生乃至长养不可得故,当知怨怼亦复本来不生乃至无有长养。是故如来毕竟无有怨怼,名为字门真实义也。”
空海《金刚般若经开题》在解释“不动”之梵语阿遮□(acara)的字相字义时,云(大正57‧1c)︰
“不动者梵阿遮□,阿名无不非,即诸法本不生义。本来不生亦离灭坏。离因离缘无生无灭,无生无灭无有始终。故上云无始无终无生灭,性相常住等虚空,即是阿字之义。遮字者字相变迁,字义则无迁变。无迁变者即常住不坏,即法佛三密。
上文云一切众生所有心,坚固菩提名萨埵。萨埵名心勇猛等,是心智离诸动作均彼虚空,故曰无迁变。□字名相无相。字相则一切诸法相义,字义即一切诸法相不可得义。言相者生住等四种相,我人等四种相,及九界差别皆名曰相,曼荼罗诸尊皆离如是等诸相,故曰相不可得。”
由此可知,诠明诸字的形、音及意义称为字相。而各个字有不生不可得的义趣,即为字义。譬如“拏”字是梵语“拏么啰”(ḍa-ma-ra?)的头字,由“拏么啰”联想“拏”字有怨怼之义。“阿”字是梵语“阿耨波陀”(anutpāda)的头字,由“阿耨波陀”联想“阿”字有不生之义。“遮”字是梵语“遮庾底”(cyuti)的头字,由“遮庾底”联想“遮”字有迁变之义。“□”字是梵语“□吃洒”(lakṣaṇa)的头字,由“□吃洒”联想“□”字有相之义。如此即是字相释。
所谓字义,是字的真实义。即谓一切字门一一皆有不可得的义趣。例如“拏”字,就字相而言是怨怼之义,就字义而言是怨怼不可得。又如“遮”字,就字相而言是迁变之义,就字义而言是无迁变。“□”字,就字相而言是相之义,就字义而言是相不可得。此因一切言说不离“阿”字,但“阿”字是本不生不可得之义,故一切字皆有不可得之义。《大日经疏》卷七云(大正39‧651c)︰“阿字是一切法教之本。凡最初开口之音皆有阿声,若离阿声则无一切言说,故为众声之母。”
此一一字门之所以可观中道实相,是由声字实相说而起,《大日经疏》卷七云(大正39‧649b)︰
“阿字自有三义,谓不生义、空义、有义。如梵本阿字有本初声,若有本初则是因缘之法,故名为有。又阿者是无生义,若法揽因缘成则自无有性,是故为空。又不生者即是一实境界,即是中道。故龙树云,因缘生法亦空亦假亦中。
又大论明萨婆若有三种名︰一切智与二乘共,道种智与菩萨共,一切种智是佛不共法。此三智其实一心中得,为分别令人易解故作三种名。即此阿字义也。又如啰字亦有三义︰一者尘义,二者以入阿字门故即是无尘义;又有波罗密义,以究竟到彼岸故即是本初不生。当知亦具三点。三点即摄一切法。如阿字啰字者,余诸字义皆然。(中略)一一字门皆言不可得者,为明中道义故。”
空海《梵网经开题》对判显密,云(大正62‧1c)︰“字相则显,字义则秘。”《梵字悉昙字母并释义》认为字相是世间日用的文字,字义是出世间陀罗尼的文字,云(大正84‧361a)︰“世人但知彼字相,虽日用而未曾解其字义。如来说彼实义︰若随字相而用之,则世间之文字也;若解实义,则出世间陀罗尼之文字也。”
此外,《悉昙三密钞》卷下说字相字义有浅略、深秘、秘中深秘、秘秘中深秘四种解释。其中,就浅略释言,字相是童蒙所知,一一文语只有形声,全无义趣;字义是字的一一形声必带义理。就深秘释言,字相是诠表字的表面一义;字义是各各字门不可得之义,除遣实相证入无相。就秘中深秘释言,字相是深秘释所诠的不可得之义;字义是能所诠的不二一体之无相圆明心体。就秘秘中深秘释言,字相是秘中深秘释中能所诠不二的字体;字义是一切能所诠的字还存法性实性,以声字为法体,以字相为义用。
[参考资料] 《吽字义》;《声字实相义》;《法华经释》;《法华经开题》;《高雄口诀》;《秘密庄严不二义章》;《大日经疏妙印钞》卷三十六、卷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