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字门
佛教中有藉观想梵字以悟入空义的法门。此法门中,用来观想、修持用的梵字,即为字门。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二字观门》云(大正19‧709a)︰“又善男子,如是字门是能悟入法空边际,除如是字,表诸法空更不可得。”字门有四十二字、五字、八字、十九字、二十六字、五十字等诸说。就中,四十二字门出自《大品般若经》、旧译《华严经》卷五十七等书,即阿罗波遮那逻陀婆荼沙和多夜□迦娑磨伽他阇□驮赊呿叉哆若挓婆车摩火嗟伽他拏颇歌醝遮□荼。此四十二字,不像五十字门依照字母的顺序排列,而是采取一种独特的配列形式,并包含非字母的十余个重字(即连结字)。又,五字门的五字,出自《四分律》卷十一,即阿(a)、罗(ra)、波(pa)、遮(ca)、那(na),这五字也是四十二字门的前五字,《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法》等以之为文殊的真言。
八字门,出自《出生无量门持经》等,即波(pa)、罗(ra)、婆(ba)、迦(ka)、阇(ja)、陀(da)、赊(śa)、叉(kṣa)八字,相当于四十二字门中的第三、六、八、十五、二十、二十二、二十三、二十五字。
十九字门,出自《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十三,即阿(a)、波(pa)、那(na)、捺(da)、沙(ṣa)、多(ta)、迦(ka)、娑(sa)、摩(ma)、言我(ga)、惹(ja)、驮(dha)、设(śa)、佉(kha)、叉(ksa)、倪野(jña)、他(stha)、塞迦(ska)、□(ṭha)。此十九字门,一一字义多依《般若》所说的四十二字门,且配列顺序亦有相符之处。故此十九字门,可视为四十二字门的撮略。
二十六字门,出自《大集经》卷四,即阿(a)、遮(ca)、那(na)、逻(la)、陀(da)、波(pa)、杀(ṣa)、婆(?)、多(ta)、耶(ya)、婆(ba)、阇(ja)、昙(dha)、奢(śa)、佉(kha)、迦(ka)、婆(va)、摩(ma)、伽(ga)、羼(kṣa)、呼(?)、若(ña)、婆(bha)、车(cha)、波(?)、颇(pha)。其配列次第不仅类似四十二字门,且相当于《大集经》藏译本所举的四十二字,故可说是四十二字门的略形。
五十字门,出自《大般涅槃经》卷八、《文殊师利问经》卷上〈字母品〉、《大日经》卷二〈具缘品〉等,是依梵语字母的顺序而配列,初列母音字,次列子音字,末尾添加重字。字数一般是五十字,但也有五十一字、四十六字、三十八字、三十四字等不同。以皆按阿、阿(长)、伊、伊(长)等顺序配列,故知此说的成立经过异于四十二字门。
关于四十二字门和五十字门成立先后的问题,依近代研究得知般若部的编纂年代较早,且因《普曜经》卷三举出四十二字门系统的字门,其后的异译本《方广大庄严经》卷四则举出五十字门,故可谓四十二字门说先被唱导,其后再依梵语字母的顺序,列出五十字门。
[参考资料]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三;《大方广佛庄严经入法界品顿证毗卢遮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法华经玄义》卷五(上);《法华经玄义释签》卷五;《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八十九;《大日经疏》卷七;《翻译名义集》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