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安世高
佛经汉译的创始人。本名清,是安息国的太子,博学多识,特别信仰佛教,持戒精严。当轮到他即位的时候,他就让位给叔父,出家修道。他精研了阿毗昙,修习了禅定,通达之后,游化西域各地;于汉桓帝建和初年(147)辗转来到中国洛阳,不久即通晓华语。那时佛教传入我国内地已有一相当时期,在宫廷内和社会上都有一些信徒。他们虽主要地是奉行祭祀,祈求福德,但也有切实修行的要求,安世高就为他们译出有关止观法门的种种经论。译事大概到灵帝建宁中(170左右)为止。随后,他游历了江南的豫章、浔阳、会稽等地(现在江西、浙江省),晚年的踪迹不详,在华活动前后约三十年。
安世高译出的书,因为当时没有记载,确实部数已不可考。晋代道安编纂《众经目录》,才加以著录,列举所见过的安世高译本,共有三十五部,四十一卷。其后历经散失,现存二十二部,二十六卷,名目如下︰
(1)《五十校计经》二卷、(2)《五阴譬喻经》一卷、(3)《七处三观经》一卷、(4)《转法轮经》一卷、(5)《积骨经》一卷、(6)《八正道经》一卷、(7)《一切流摄守因经》一卷、(8)《四谛经》一卷、(9)《本相猗致经》一卷、(10)《是法非法经》一卷、(11)《人本欲生经》一卷、(12)《漏分布经》一卷、(13)《长阿含十报法经》二卷、(14)《杂经四十四篇》二卷、(15)《普法义经》一卷、(16)《法受尘经》一卷、(17)《大安般守意经》一卷、(18)《禅行法想经》一卷、(19)《九横经》一卷、(20)《阿毗昙五法经》一卷、(21)《阴持入经》一卷、(22)《道地经》二卷。
在这些译籍里面,《七处三观经》大概在道安(312~385)以后就成为两卷本,而误收《积骨经》和《杂经四十四篇》于内,未加区别;现经今人考订,特将那两种分列出来。另外,从翻译用语等对勘,《五阴譬喻经》《转法轮经》《法受尘经》《禅行法想经》四部是否世高所译,尚有问题。又《四谛经》一种,道安也说它好像是世高所撰,但现勘是译本。
安世高的翻译,有时用口述解释,由他人笔记成书,这属于讲义体裁,在道安目录里著录了《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一卷,便是这一类。此书在别的经录也称为《安侯口解》。这因世高原来是王族出身,西域来华的人都叫他安侯,所以经录就沿用了。还有现在魏吴代(220~280)失译本单卷《杂阿含经》,共收二十七经,《七处三观经》《积骨经》也在其内,译文和世高余译很接近,唐代智升《开元释教录》就说它像是世高所翻,但未见旧录记载,还不能确定。
此外,道安目录所载安世高的译本现已失传的有︰《小安般经》《百六十品经》《大十二门经》《小十二门经》《道意发行经》《七法经》《五法经》《义决律》《思惟经》《十二因缘经》《十四意经》《阿毗昙九十八结经》《难提迦罗越经》一共十三部,十三卷。其中《十四意》和《九十八结》道安都说像是世高的撰述。又《小安般经》一种,《开元录》说它就是现存本《大安般守意经》除去注解所余的部分。
关于安世高的翻译,历来各种经录的记载互有出入。到了隋代费长房《历代三宝纪》,漫无拣别地罗列名目达到一七六种之多。其中好些都没有确实的出处,只推测是世高在河西和江南旅途中随顺因缘从大部译出。后来《开元录》加以删除,还剩九十五部,而缺本几乎占一半,是非辨别,自然很难说。现在仍以道安目录所记载的为最可信。
安世高的汉译佛典,可算是种创作,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它的特色。就内容说,他很纯粹地译述出他所专精的一切。譬如,译籍的范围始终不出声闻乘,而又有目的地从大部阿含经中选译一些经典。就现存本看,出于《杂阿含》的五种(上文所列名目中(2)~(6)),出于《中阿含》的六种(上目(7)~(12)),出于《长阿含》的一种(上目(13)),出于《增一阿含》的一种(上目(14)),这些都是和止观法门有联系的。至于译文形式,因为安世高通晓华语,能将原本意义比较正确地传达出来,所以僧祐称赞他说理明白,措辞恰当,不铺张,不粗俗,正到好处。但总的说来,究竟偏于直译。有些地方顺从原本结构,不免重复、颠倒,而术语的创作也有些意义不够清楚(如“受”译为“痛”,“正命”译为“直业治”等)。因此道安说世高的翻译力求保存原来面目,不喜修饰,骤然看到还有难了解的地方。
从安世高的译籍见到的学说思想,完全是属于部派佛教上座系统的。他重点地译传了定慧两方面的学说,联系到实际便是止观法门。定学即禅法,慧学即数法(这是从阿毗昙的增一分别法门得名),所以道安说世高擅长于阐明禅数,而他所译的也是对于禅数最为完备。
关于禅法,安世高是依禅师僧伽罗刹的传承,用四念住贯穿五门(即五停心)而修习。他从罗刹的大本《修行道地经》抄译三十七章,着重在身念住,破除人我执。念息一门另译大小《安般经》,其中说十六特胜也和四念住相联系。所以从这些可见到世高所传禅法是如何地符合上座部佛教系统(特别是化地一派)用念住统摄道支的精神。念息法门因为和当时道家“食气”、“导气”、“守一”等说法有些类似,传习比较普遍,学人著名的就有南阳(今河南)韩林,颖川(今河南)皮业,会稽(今绍兴)陈慧等。东吴(今江苏)康僧会从陈慧受学,帮助他注解了《安般经》。僧会更依他的心得,在所集《六度经》的禅度里,对止观有要目式的叙述。其后,晋代道安见到了僧伽罗刹《修行道地经》的全译本(竺法护译),又从大部《阿含经》的翻译上理会声闻乘实践的体系,因而对于安世高所译禅法和有关各书了解得更为深刻。他注解了这些译本,并各各做了序文,现在知道的有《大道地经注》等七种。
关于数法,安世高谨守毗昙家的规模,用《增一》《集异门》等标准,选择了《五法经》《七法经》《十二因缘经》《十四意经》《阿毗昙五法经》《阿毗昙九十八结经》等经论。他并还在译文里带着解释,所以道安说《十四意经》《九十八结经》好像是撰述。当时严佛调受到启发,就“沙弥十慧”引解经说,作成章句。跟着康僧会辑《六度集经》,也有这样用意。后来道安得着新译《毗昙》的帮助,对安世高在数法方面翻译的业绩,认识更清楚,因而注释了《九十八结经》,以为是毗昙要义所在。他还模仿《十慧章句》等,从各经中抄集十法,加以解说,成为《十法句义经》。由这些事实,可见安世高译传的部派佛教学说在当时是发生了相当影响,而到后世也还是得到发展的。(吕澄)
[参考资料] 《出三藏记集》卷二、卷五、卷六、卷十、卷十三;《高僧传》卷一;《开元释教录》卷一、卷十;《精刻大藏经目录》;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林屋友次郎《经录研究》;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W. Pachow《Chinese Buddhism︰Aspects of Interation and Reinterpre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