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安岳磨崖佛像


  四川境内重要石窟群之一。位于安岳县城北三十五公里处的八庙乡卧佛沟。安岳,距成都约一七0公里。地处成渝公路上,唐宋时即发展为川中经济、文化重镇。唐代佛教盛行,加以安岳位居群山中,有大量质优的岩石可供雕刻,许多石刻造像遂应运而生。其中,以1982年发现的巨型涅槃像(卧佛院),规模最大;截至目前为止,为我国首屈一指的磨崖卧佛。
  涅槃像全长二十三公尺,高三公尺;头着螺髻,面呈方圆,双目微闭,神态安详,衣饰褶叠清晰,线条流畅。腰间有一弟子端坐,以右手置世尊左手上,作打脉量搏状。头部及足部附近各有一尊三公尺高的护法力士。另外,右臂上方精雕二十三尊像,生动地描绘出弟子们聆听临终说法的各种神情。左臂下方也雕刻不少弟子像。
  除涅槃像外,安岳的磨崖造像范围颇广。依山雕凿,长达八六五公尺。其中,四十九号龛的千手千眼观音像、五十号龛的千佛像及八十号龛的释迦佛坐像等,也是极具特色的造像。而根据卧佛头部右侧岩上隐约可见的“开元”二字,可推测佛像可能是唐‧开元年间雕造的。又依文献记载,该处在开元二十一年(733),称为卧佛院。因此,可确定这一带的造像至少较邻近的大足石刻早了四百多年。
  此外,安岳磨崖造像区也保存数量极多的石刻经文。将近四十万字的唐代石经,主要雕刻在卧佛两侧及对面的四十五个壁洞中。内容以《大般涅槃经》为主,另有《法华经》《佛名经》《大方便佛报恩经》《维摩经》《般若心经》《阿弥陀经》及《父母恩重经》等。除经文外,并附有刻经年代,作者姓名及经名卷数,为我国罕见的石经珍藏区,可媲美北京的房山石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