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安心‧起行‧作业
指祈愿往生净土之实践要项。略称心行业。此语首见于我国净土宗高僧善导的《往生礼赞》。其文云(大正47‧438c)︰“今欲劝人往生者,未知若为安心起行作业,定得往生彼国土也。”此处之“安心”乃指《观无量寿经》所云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等三心。“起行”是由安心而发起的身、口、意三业之修行。指礼拜、赞叹、观察、作愿、回向等五念门。“作业”是策励上述三心五念之行持。指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长时修等四修法。而善导在《观无量寿经疏》中,改五念门为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等五种正行,且以称名为其首要。日本净土教对此也很重视,然因宗派不同而有不一样的解释。例如净土宗以念佛为信徒之行,而真宗则不以之为信徒之行。
又,关于作业,净土宗的辨长在四修之外,另定寻常、别时、临终等三种行仪。
◎附︰望月信亨着‧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十四章(摘录)
善导主张凡夫入报土之可能,然净土之行因,主要依据《往生论》之五念门,又重视《观经》之三心。此三心名安心,为往生之正因。且以此安心教人起行实修之方规,守持四修之法。彼著《往生礼赞》,表示想往生净土应具备安心、起行及作业三种法。首先引证《观经》中必具至诚、深心、回向发愿之三心名为安心。其次,举《往生论》之五念门,以身业礼拜、口业赞叹、意业忆念观察三门去修身、口、意三业之行。最后,举恭敬、无余、无间、长时四修之说,此为三心、五念策进之法。
又彼著《观经疏》卷四说︰“往生之行有正行、杂行二种之别,专依往生经论所行者名为正行。”又说有五种正行︰一心专门读诵《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为读诵正行。一心专注观察、忆念彼国之依、正二报庄严为观察正行。一心专门礼拜彼佛为礼拜正行。一心专门称念彼佛名号为称名正行。一心专门赞叹、供养彼佛,为赞叹供养正行。除此五种正行以外,所有诸善,名为杂行。专修有关阿弥陀佛法门为正行,称念其余佛、菩萨等名杂行。此中,礼拜、赞叹及观察三种,《往生礼赞》之所谓身、口、意三业之行,即相当于五念门中之礼拜等三门,因此,五种正行是于三门(礼拜、赞叹、观察)之外增加读诵、称名二门。加读诵者,以修道首先受持所依凭之经典,故必须读诵。加称名者,此行于阿弥陀佛本愿所发誓,为正定业。如前所述,善导解释《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乃至十念之语为十声称名之义。《往生礼赞》解释彼之愿文说︰“称我名号,下至十声云。”又今《观经疏》说︰“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乃至顺彼佛愿故。”又同经流通分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若望佛之本愿之意,以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故以称名为本愿生因之行,将它增加为五种正行之一。不但如此,善导就此五种之中更分别有助业、正业。以礼拜、观察等四种为助业,称名一行名正定业。此礼拜、观察等四种不属誓行之本愿,故成为第二之助业。称名是誓行中之本愿,故成为决定往生之正业。如此,善导以《观经》之三福十六观及《往生论》所谓身、口、意三业之行,总说为往生之助业,以称名具有“若不生者”之保证是本愿正定业,认定实在有其绝对性之价值。
善导又以往生必具三心,此为往生之正因,若阙一心,往生是不可能。三心者︰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今叙述善导之解释,首先至诚心是真实心之意义,即修身口意三业之行时,必发于真实心中,若以虚假不实心修,纵然日夜十二时中,急走、急作,励行三业之行,此皆名为杂毒之善,名虚假之行,以此回向,希望求生彼佛净土,决定无法往生。其所以然者,以彼阿弥陀佛因中之修行,至一念一刹那,皆悉从真实心中所作。
其次,深心者,谓深信之心,有信机、信法二种。信机者,深深自信我等是多生恒常流转生死之凡夫,没有究竟出离之因缘,即先觉醒自己为一罪恶之凡夫。信法者,此中有就人立信和就行立信二种。就人立信者,弥陀、释迦及十方诸佛皆为人,就以人立信之。就弥陀佛说,彼佛成就四十八愿,摄受我等,应称为本师,深信凭彼之愿力,决定能得往生。就释迦佛说,深信彼佛说《观经》所指示弥陀净土,深信为我等教主。就十方诸佛说,证明凡夫往生不谬之事,信诸佛为作证之人。又于此中,信弥陀之本愿,等于信《无量寿经》;信释迦佛说,等于信《观经》;信诸佛证劝,等于信《阿弥陀经》。其次,就行立信者是就往生之行而立信,即往生之行有正行、杂行之别,正行亦有读诵、观察等五种。就中,信称名是弥陀本愿所立之誓,是正定业。主要是我等须自觉自身是罪恶生死之凡夫,深信三佛、三经所说之意。特别是阿弥陀佛为我等凡夫建立本愿,深信摄受众生成为我等导师。同时在往生正行中亦有五种之别。其中,称名为本愿生因之正定业,此名为深心。此说或许是从昙鸾之三信说引申而来。即现今文中所说一一深信,相当昙鸾三信中之淳信。说决定相当彼之纯一决定信,又认为念念不舍者,相当于彼之相续说。
其次,回向发愿心者,即回向所作之善根,发愿往生净土之谓。《观经疏》说︰“以自他所修之善根,皆悉在真实深信中回向,愿生彼国名回向发愿心。”其中,回向者,生彼国已,起大悲心,回入生死,教化众生,即名回向。此中,前段回向善根愿生净土,相当于昙鸾之往相回向,后段愿回入生死教化众生,相当于昙鸾之还相回向。由此可知,善导之解释回向心,主要基于昙鸾之回向说。
又善导以回向发愿心与五念门中之作愿、回向二门看作是同样的意义,即作愿解说为发愿。《往生礼赞》释五念门时说︰“作愿门者,专心于一切时、一切处,三业、四威仪所作功德,皆须于真实心中发愿,愿生彼国,故名作愿门。”因此善导于五念门中,以礼拜、赞叹、观察三门为身、口、意三业之起行,以作愿、回向二门含摄在安心中。
盖善导强调三心具足,无疑是依《观经》之具三心者必生彼国之文而来,然特别强调其重要性者,回向发愿心是与五念门中作愿、回向二门同义。又彼之回向心是往、还二回向之义,即菩提心之意义,而且,深心是相当于昙鸾所谓淳厚等三信,认为是往生任何净土不可或缺的生因。若少一心即不得往生,基于此义而唱说三心具足。想是从昙鸾之论说而得暗示为主,始有如上三心之解说。
又善导以上文所述安心起行为实修之方规,应守四修之法,此名为作业。四修者,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长时修。此四修本来出于陈译《摄大乘论释》卷八(中),今善导转用其义,作为愿生净土者修行策进之规矩。恭敬修者,有关身业礼拜方规,即礼拜阿弥陀佛时,表示殷重恭敬之态度。无余修者,说明有关所有三业之专修方规,即身口意三业起行时,不杂余业,唯专称阿弥陀佛之名,亦教以专念、专想、专礼、专赞彼佛及净土之圣众等,唯此专行名专修。杂修余业名杂修。《往生礼赞》中举出杂修有十三种过失,百人之中希得一、二人,千人之中希得三、五人而得往生。专修者,不为杂缘动乱,且相应佛之本愿,乃至随佛语,力说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之得益。
无间修者,举出有关心行恒行修相续之方规,即安心、起行皆无间断,揭示恒时相续。杂修余业是正行间断,此无间修是不杂余业。不起贪瞋烦恼来间断正行。但我等是流转生死凡夫,不能防止历缘对境生起烦恼,故若烦恼生起,造罪之时,随犯随忏悔,不使隔念、隔时、隔日,常使身、心清净。最后长时修者,表示一期不退之方规,即从初发心时至临命终时,信行相续,誓不中止。总括善导所说,虽是在恒常流转生死之凡夫发起三心,专修五种正行,不杂余业,无间相续而不懈怠,毕命为期,乘弥陀之本愿,才能往生弥陀之报身所居之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