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安息国
位于波斯(今伊朗)北方、里海南岸的古王国。西史称作Parthia。我国史书多称为安息。其王都位于今日之但干(Damghan)。西元前247年左右,游牧民族巴尼(Parni)族酋长阿尔萨克斯(Arsakes),脱离波斯帝国的阿克美那斯(Achaemenes)王朝而独立。尔后,其弟提利达铁斯(Tiridates)一世建立阿尔萨克斯王朝,称为巴尔提亚(Parthia)王国。
西元前175年,此王朝之弥特拉达铁斯(Mithradates)一世即位,多次征讨,树立大帝国的基础。其后诸王也向西方扩张势力。至弥特拉达铁斯二世时,领地广大,西与幼发拉底河(Euphrates)相毗邻。其首都称为巴突伐(Parthuva,《前汉书》作番兜城、《后汉书》作和椟城。此外,希腊史家称之为Heka-tompilos,意谓具有一百个城门的城市)。西元226年,在受罗马帝国的压制,及内乱频仍的情况下,为萨珊王朝的阿尔达西(Ardashir)所灭。建国以来,约有四百八十年的历史。
我国与安息的往来,始于西汉。依《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所载,西元前119年,张鶱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副使入安息国,安息王以二万骑相迎。东汉桓帝时,安息的安世高前来翻译经典。其后,安玄、昙无谛、安法钦等人,亦先后来华翻译经典、宣扬佛教。
◎附︰羽溪了谛着‧贺昌群译《西域之佛教》第三章第一节(摘录)
当时安息所流行之佛教,若谓其为大小两乘教混杂流行,是固不然,其大乘教之主要经典,大多属于方等部,华严部之经典流行较少,可知安息之佛教,与大月氏殆属于同一系统之下,明也。而安息流行之律藏,在大月氏佛典中,适当于昙无德部(Dharmagupta,法藏部)之律,即《四分律》,亦可得而知也。
当前汉时,安息国势最盛,然至第三世纪,国势就衰,声威地地,全国土地,为诸侯所分割,互相攻伐。西元224或227年,萨珊朝之祖阿尔达希(Ardashīr)攻破安息王亚搭巴利斯(Arthabanus),安息遂至灭亡。但据中国正史所记,安息当三国时代似尚保持其独立,《魏志》卷三十云︰
“大宛、安息、条支、乌弋,乌弋一名排持,此四国次在西,本国也无增损,前世以为条支在大秦西,今其实在东,前世又谬以为强于安息,今更役属之,号为安息西界。(中略)大秦国一号□轩,在安息、条支西大海西。从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
又《魏书》〈西域传〉记︰“安息国在葱岭西,都蔚搜城,北与康居、西与波斯相接,在大月氏西北,去代二万一千五百里。”周‧天和二年其王遣使朝献。周‧天和二年即西元567年,当时阿尔萨克斯(Arsakes)王朝,似犹存王祚。但同书又云︰“穆国都乌浒河之西,亦安息之故地。”又云︰“乌般曷国都乌浒河之西,旧安息之地,然则安息自波斯萨珊朝兴起后,其势力曾远及于阿母河以东之地,河西之领地,似已完全丧失矣。”而《周书》卷五十〈异域传〉□哒条则云︰“其人凶悍能战斗,于阗、安息等大小二十余国皆役属之。”观此,□哒族兴起时代,当西元第五世纪,而安息似尚保持其国家之形态,不过役属于□哒耳。
[参考资料] 《大宝积经》卷十;《阿育王息坏目因缘经》;《菩萨善戒经》卷二〈不可思议品〉;《十住毗婆沙论》卷十四;《释迦牟尼如来像法灭尽之记》;《前汉书》卷六十一〈张鶱李广利传〉;《出三藏记集》卷十四;《高僧传》卷一;《开元释教录》卷一、卷二;《西域佛教研究》(《现代佛教学术丛刊》{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