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安慧(梵Sthiramati,藏Blo-gros-brtan-pa、Blo-brtan)(1)
印度佛教论师。属唯识瑜伽行派。在唯识十大论师中,代表无相唯识派(Nir-ākāra-vijñāna-vādin)。佛灭一千一百年左右,生于南印度罗罗国(即伐腊毗国)。涉猎群典,精通唯识因明等,《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云(大正43‧231c)︰“梵云悉耻罗末底,唐言安慧,即糅杂集,救俱舍论,破正理师、护法论师同时先德。(中略)妙解因明,善穷内论,扇徽猷于小运,飞兰蕙于大乘,神彩至高,固难提议。”
安慧师承德慧,下传真谛。其学说大体继承难陀,同时吸收陈那之所长,将二分说、三分说与《摄大乘论》《辩中边论》中的唯识说融合在一起。并以《辩中边论》开宗明义第一颂之意,认为识法分别只是“虚妄分别”,在此分别上的见、相二分即“二取”(见分属能取,相分属所取),是遍计所执性,都是不实在的,所以称为“二取无”(此说异于难陀)。以为只有自证分才是实在的,属于依他起的性质,故被称为一分家。与他同时的护法则立四分说。
此外,对于八识、二执、二障的关系,安慧与护法也有异议。其学说系继承无著、世亲,主张境识俱空,为正统的唯识说。传到中国、日本后,称为摄论宗。其主张与中国的法相家相对立。
安慧著述颇多,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大乘广五蕴论》一卷、《大乘中观释论》九卷、《俱舍实义疏》五卷、《唯识三十颂释论》等。其中,《俱舍实义疏》系伯希和(P. Pelliot)在敦煌所发现,后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册。又,《唯识三十颂释论》,系依世亲之《唯识三十颂》而论释之,今亦于尼泊尔发现其梵文本,目前该书有法译本及日译本。
◎附︰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五讲第四节(摘录)
唯识古学的代表,难陀之后还有安慧。据西藏传,安慧年代与世亲接近,并说直接受教于世亲。但据玄奘所传,他是德慧的门下,因此有必要先讲一下德慧。德慧曾作《三十唯识论》注,窥基在《成唯识论述记》里对他也有介绍,但内容十分空泛。从《大唐西域记》的记载中,说他曾在那烂陀寺活动过。他的著作,现存有西藏译的《释轨论注》(《释轨论》是世亲着,主要解释经的要义方法的,详细内容尚无人研究)。另外,有《中论注》,已不存了(他是后世所传注《中论》的八大家之一),只在后世学者观誓所著《般若灯论疏》中有过片断引文。汉译中,还保存有他《俱舍注》的残本,真谛译名《随相论》(只解释论中四谛十六行相一段)的。这是他的著述。关于他学说的特点,义净在《南海寄归传》中,对他曾有专长定学的评语。不过这方面的著作已见不到了。从他注《俱舍论》《中论》《释轨论》的举动看,说他与安慧有师弟关系,大概可信。因为安慧在这几方面也有注。由此可以推知安慧恐怕没有直接受教于世亲,西藏所传,恐系误会,而且为了把安慧说成直接受教于世亲,反把德慧说成是安慧弟子了。
安慧的唯识说,因其著作《三十唯识论注》(后来律天为注作疏,也保存下来)、《辩中边论注》的梵本、藏译均存,所以能够搞清楚。他的学说大体是继承了难陀的精神,尽量保持旧说的原貌。但在他与难陀之间还隔有陈那一家,对他不无影响,因此,先简单讲述一下陈那的唯识主张。陈那对难陀的心分说有发展,难陀把见相固定在每一种识上,陈那认为心不仅有见相二分,而是三分,除见相分外,还有自证分。见相交涉的结果,就是见了解相,这种了解,是亲切的自知,所以叫它“自证”(证指触证,如手亲自摸到而无间隔)。自证是用来作为心的自体的,同时用来证明自体的作用。换句话说,当见分发生作用时,自证分便给以证知。
安慧基本上继承了难陀,同时吸收了陈那之所长,把二分说、三分说同《摄大乘论》《辩中边论》中的唯识说融合一起。虽然他的说法还是三分说,但他用《辩中边论》开宗明义第一颂的意思,认为识法分别只是“虚妄分别”,在此分别上的见相二分即“二取”(见分属能取,相分属所取),是遍计所执性,都是不实在的,所以谓之“二取无”(这与难陀说法不同)。只有自证那一分才是实在的,属于依他起的性质。所以从心分来说,三分说反而成了一分说了。
安慧关于种子新熏的说法,与难陀差不多。由于他这种唯识说,主张相分不实在,甚至连见分也是不实在的,亦无行相,所以也属“无相唯识说”。
[参考资料]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本);《成唯识论演秘》卷一;《成唯识论同学钞》卷一之五;《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多罗那他佛教史》;高崎直道(等)著《唯识思想》;P. Cordier《Catalo-gue du Fonds Tibe/t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