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安贝卡(Bhimrao Ramji Ambedkar;1893~1956)


  现代印度之佛教改革者。1893年四月十四日,生于马哈拉施特拉邦一贱民(untouch-able)家庭。先后在萨坦那(Satana)与孟买受教育,后留学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专攻经济学、社会学。1917年回印度,创立“被压迫阶级研究所”(Depressed Classes Institute)。其后,任孟买“Sydenham College”经济学的教授。复留学德国波昂大学、英国伦敦大学,获经济学商学博士学位。1923年,取得律师资格,活跃于孟买高等法院。1942年七月至1946年六月间,任职于孟买州政府。
  印度独立后,氏任首届司法部长(1947~1951),起草印度宪法及印度法典议案(Hindu Code Bill)。安氏所以投入政界,乃出于服务印度及提升不可触贱民地位的意愿。然而在他身居要职后,他发现要达成此目的,应该退出政界。因此毅然辞官引退并决定归依宣扬平等精神的佛教。
  1956年十月十四日,氏与三十八万贱民在Nagpur宣誓集体改信佛教。其后,参加十一月十五日在尼泊尔举行的世界佛教徒联盟(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s)。复巡礼各地佛迹,然后回到孟买。十二月六日晨突然去世。氏生前曾于Deccan的Aurangābad设立Milinda大学,又于孟买创设Siddharth学院,以致力于贱民教育。
  著有《释迦和他的宗教》(The Buddhaand his Dhamma)、《不可触贱民》(TheUntouchable)等书。其思想以贱民阶级之解放为主要目标,而认为“一切皆空”、“业说”等佛教任何思想体系中,如果有被恶用的成分,都应该加以舍弃。并主张应遵从“一切人皆平等”的佛陀精神。
  ◎附︰〈安贝卡〉(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安氏的少年时代,成长于印度教之气氛中。每日必读《摩诃婆罗多》及《罗摩衍那》。中学毕业后,他父亲的朋友赠送他有关佛陀一生的书籍。他将此书与前述《摩》《罗》二书加以比较,从中发现了种种矛盾。其后,在对诸多宗教作过研究之后,他深感理想的现代社会,应奠基在佛陀的教法之上。在1951年的“卫塞节专辑”中,他指出︰“能为现代社会接受的宗教,唯有佛教;佛教若不为现代社会接受,现代社会将会灭亡;其他的宗教皆无法比佛陀的教法更适合知性的、科学的现代人的心”云云。
  由于此等确信的支使,以及为了使一般人完全了解佛陀的一生,因此,他撰写了《佛陀及其教法》(The Buddha and His Dhamma》一书。在此书中,安氏欲令佛教现代化的意图表露无遗。安氏撰述此书,只是依据其所了解而撰,并不是严谨的学术著作,因而此书倒较像是传教作品。在书中,他指出应将各个宗派所传承的不同的佛陀传记及教说,加以统一,以便让现代人易于了解佛教。其次,他又提出下列几个问题︰
  (1)若说佛陀出家的动机,是因为看到老人、病人、死人所引发的,那么有关佛陀是在二十九岁出家的说法,实在不合世间道理。
  (2)四圣谛应不是佛陀的根本教理。若说生是苦、死是苦、再生也是苦,那么一切事物都将没有意义。无论是宗教或哲学,都无法帮助想在此世得幸福的世人。如果不能脱离悲苦,那么宗教与佛陀在救渡世人这一件事情上,所做的是什么?如此的四圣谛将使人间丧失希望,会成为接引非佛教徒进入佛教的障碍。到底四圣谛只是佛陀根本教说中的一部分而已?或是后世僧侣所增广的呢?
  (3)关于灵魂、业与再生的问题。佛陀是否定灵魂存在的。但是,据说佛陀肯定业与再生。若说没有灵魂,业又如何获得?若没有灵魂,又如何再生?这些都是不能理解的问题。佛陀使用这些术语时,是否与当时的婆罗门所用的意义不同?或者佛陀所采用的意义就是婆罗门们所用的?如果是同意义的话?灵魂之否定以及业、再生的肯定之间,岂不是有显著的矛盾?
  (4)这是有关比丘个人的问题。究竟佛陀成为比丘的目的何在?他的目的是在于完成完美的个人?或是在于成为贡献自己、服务社会的指导者、哲学家?这是非常实际的问题。这与佛教的未来有关。如果比丘只是个完美的个人,那么其人在弘扬佛教上将没有什么助益。这是因为或许他的确是一个完美的人,但却只是自利性的。反之,如果他是社会的仆使,则佛教将因此而有希望。安氏认为此一问题之决定,不是在于从教理的整合,而是在于对佛教未来的观点,他尝试唤醒佛教徒的自觉,提倡建设适应现代的新佛教。他与印度的摩诃菩提会曾计划培养“新佛教徒”意义下的比丘,如今此一计划的部分,已由摩诃菩提会具体推行。
  虽然安氏于1956年遽逝于孟买,然不可触贱民的集体归依佛教的风潮并未停止。迄至1961年为止,据说归依佛教的不可触贱民人数,已达二千五百万人。
  安氏的主要著作有︰《The Problem ofthe Rubee》《Evolution of Provincial Fi-nance in British India》《Caste in India》《Small Holdings and their Remedies》《Federation versus Freedom》《Thoughtson Pakistan》《Ranade,Gandhi and Jin-nah》《What Congress and Gandhi havedone to the Untouchable》《Who werethe Sudras》《The Untouchables,Whowere they and How they became Untouch-ables》《The Buddha and His Dhamma》。
  [参考资料] Sangharakshita《Anbedkar andBud-dhism 》;D. L. Ramteke《Revival of Buddhism inModern In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