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宋濂(1309~1380)


  元末明初儒者。浙江浦江人。字景濂,号潜溪、无相居士、龙门子、仙华生、白牛生、南宫散吏、南山樵者。生性强记过人,年青时曾随吴莱、柳贯、黄溍等人研学。元‧至正年间(1341~1367),被荐为翰林学士,婉辞未受。后隐居龙门山,十余年间专心著述。及明太祖即位,受诏至金陵,修《元史》,并策划明朝之礼乐制作等事,且常与太祖论究佛经奥义。尝三度阅藏,暇则习禅观。洪武十三年( 1380),受长孙宋慎之牵连,谪迁茂州。途经瞿塘时,夜逢僧晤语,端坐而逝,享年七十二。武宗时追谥“文宪”。故后世称之为“宋文宪公”。其后,云栖袾宏辑其遗文而成《护法录》(又称《宋文宪公护法录》)。此外,另著有《宋学士全集》《龙门子》《息人物记》《篇海类编》《潜溪集》等书。
  ◎附︰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三卷第三册(摘录)
  宋濂尝以《春秋》《尚书》《大学》等儒家经典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工具,深得明太祖的欢心。然而,宋濂不仅博通经史,而且对于百家之说,都能得其指要,至于佛、老之学,研究尤深,并能“皆臻其妙”。他说︰“予儒家之流也,四库书册,粗尝校阅,三藏元文,颇亦玩索”(〈送璞原师还越中序〉),“逮至壮龄,又极潜心于内典”(〈夹注辅教编序〉)。宋濂主张“空有相资,真俗并用”(〈送璞原师还越中序〉),以佛教的内典来弥补儒家治化之不足。他认为,佛经往往与《易》《论语》合,故经常用佛教思想著文谈政。明太祖也很喜欢与宋濂一起,论究佛经奥义,探讨佛教“觉悟群迷”、“幽赞王纲”之所在。(中略)
  宋濂曾“阅大藏者凡三”(〈宝积三昧经序录〉),写了很多有关佛教的著作。朱元璋带头在蒋山兴国寺大兴法会时,濂曾作法会记。洪武十一年,宋濂由家乡来朝,又与朱元璋研琢《楞伽经》,写了〈新刻楞伽经序〉。辞归以后,终日闭户,阅大藏,习禅观,对天台僧无闻大谈“割爱”,著《报恩说》。他还写有《龙门子无相剩语》三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文句》一卷,并计划著《金刚经集解》(未遂)。他写的大量经序和有关佛教的文章,后被云栖宏公辑为《护法录》。在这些著作中,他着重发挥了心为万理之原和一切皆幻的宗教唯心主义世界观,并宣扬了因果轮回的报应说。此外,宋濂还写了约三十九篇的沙门塔 铭,被誉为当时的佛教史。
  宋濂的著作,后人编为《宋学士文集》或《宋文宪公全集》。他的事迹主要见《明史》本传、〈潜溪先生宋公行状〉和〈墓志〉、彭绍升《居士传》卷三十七〈宋景濂传〉,以及《护法录》等。
  [参考资料] 《明史》卷一二八;《居士传》卷三十七;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第六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