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宗密(780~841)
唐代名僧。为佛教史上重要的佛教思想家。俗姓何,果州西充(今四川省西充县)人。少时,通儒书。宪宗元和二年(807)二十八岁,将参加贡举考试,偶然造谒荷泽神会系下的遂州大云寺道圆,言下相契,便从他出家,当年从拯律师受具足戒。有一天随众僧赴斋,受得《圆觉经》,读罢有悟,回去向道圆陈述。道圆即印可他当大弘圆顿之教,于是授与《华严法界观门》。元和五年(810),游方到襄汉,在恢觉寺遇澄观弟子灵峰,授与澄观所撰《华严经疏》及《随疏演义钞》,昼夜披寻,认为此疏辞源流畅,幽颐焕然。于是作书寄疏主澄观遥叙弟子之礼,并述所领解,遣弟子玄圭、智辉送往。澄观答书称赞,希望见一面印证所解。他就亲自到长安礼觐。这时宗密三十二岁,澄观已七十四岁。自后二年间,昼夜随侍。元和十一年(816)春,在终南山智炬寺,遍阅藏经三年,撰《圆觉经科文》《圆觉经纂要》各一卷。后来入长安,住兴禅寺。穆宗长庆元年(821)正月,游清凉山,回到鄠县(属陕西省,在长安县西南),住终南山草堂寺,起草《圆觉经疏》。后到丰德寺,撰述《华严经纶贯》五卷,阐明《华严经》的关节次第。入草堂寺南的圭峰兰若,诵经修禅。太和年中,文宗邀入内殿,问佛法大意。赐紫方袍,敕号大德。以后又累次诏入内殿问法。朝臣及士庶归崇的也很多,特别是宰相裴休常受他的教旨,深入堂奥。武宗会昌元年(841)正月,在兴福塔院圆寂,年六十二岁。宣宗即位(847),追谥“定慧禅师”,世称圭峰禅师,尊为华严五祖。他的著述现存的有《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六卷、《华严经行愿品疏科》一卷、《注华严法界观门》一卷、《注华严法界观科文》一卷、《原人论》一卷、《华严心要法门注》一卷、《圆觉经大疏》十二卷、《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十三卷、《圆觉经大疏钞科》中下二卷、《圆觉经略疏》四卷、《圆觉经略疏科》一卷、《圆觉经略疏之钞》十二卷、《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十八卷、《金刚经疏论纂要》二卷(会入《金刚经疏记科会》)、《佛说盂兰盆经疏》二卷、《起信论疏注》四卷(会入《起信论疏笔削记会阅》)、《禅源诸诠集都序》四卷、《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一卷(裴休问,宗密答)。宗密
宗密的弟子甚多,据《景德传灯录》卷十三所载,著名的有圭峰温、慈恩寺太恭、兴善寺太锡、万乘寺宗、瑞圣寺觉、化度寺仁瑜等六人,此外还有见于〈遥禀清凉国师书〉的玄圭、智辉等,事迹不详。
宗密的思想体系,如裴休在〈大方广圆觉经疏序〉中所说︰“禅师既佩南宗密印,受圆觉悬记;于是阅大藏经律,通唯识、起信等论;然后顿辔于华严法界,冥坐于圆觉妙场;究一雨之所沾,穷五教之殊致。”宗密起初传承荷泽宗的禅法,精研《圆觉经》,后来又从澄观学《华严》,从而融会教禅,盛倡教禅一致。他早年曾治儒学,所以也主张佛、儒一源。
宗密的主要思想是继承智俨以后的性起说。他在《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一中,根据《起信论》一心二门的学说,认为一真法界有性起、缘起二门。性起是说一真法界的体性,全体起为迷悟、染净、情非情一切诸法。一真法界的体性,湛然灵明,全体即用;所以法尔常为万法,法尔常自寂然。寂然是全万法的寂然,这和虚空、断空不同。万法是全寂然的万法,这也不同于遍计倒见定相的物体。既然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全是性起,法性之外更无别法。所以诸佛和众生交彻,净土和秽土融通。法法皆彼此互收,尘尘悉包含世界。相即相入,重重无尽。至于缘起,有染缘起、净缘起。染缘起又有无始根本、展转枝末。无始根本是说独头无明,有迷真和执妄。展转枝末也有惑、业、苦分别。净缘起有分净、圆净。分净又有声闻、缘觉、权教六度菩萨。圆净也有顿悟和渐修。顿悟是说圆机听闻圆教,了知一切众生皆如来藏,烦恼生死即是菩提涅槃。渐修是说已经顿悟,更为断尽多劫颠倒妄执的习气而修行。这又有离过(即离惑、业、苦)成德(称性修行),和显发性上尘沙功德妙用,即是与展转枝末的三障相对的。总之,净缘起门对治染缘起门以和性起门相合。
宗密思想的另一特点,是教禅一致论。他把各家所述诠表禅门根源道理的文字偈句集录成书,称为《禅源诸诠集》(又称《禅那理行诸诠集》,也略称《禅源诠》),全书已佚。并且作了一篇〈都序〉(现存),来建立禅教一致的理论。他说,佛说顿教、渐教,禅开顿门、渐门,二教、二门各相符契。又说,一部大藏经论只有三种教,禅门言教也只有三宗;而这三教三宗也是相应符合的。禅的三宗是︰
(1)息妄修心宗︰说众生虽然本来有佛性,但是无始无明把它覆蔽,不知不见,所以必须依师言教,背境观心,息灭妄念,念尽即觉悟,无所不知。如南诜(智诜)、北秀(神秀)、保唐(益州保唐寺无住)、宣什(南山的念佛禅门)等的门下,都属这一类。
(2)泯绝无寄宗︰说一切凡圣等法,如同梦幻一般,都无所有,本来空寂,非今始无,无法可执,无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虚妄。如此了达本来无事,心无所寄,才免于颠倒,称为解脱。从石头(希迁)、牛头(法融)到径山(道钦)都提示此理。
(3)直显心性宗︰说一切诸法都只是真性,无相无为,其体非凡圣、因果、善恶等法,而即体之用,能造作凡圣、色相等法。这是指洪州、荷泽等宗。
教的三种是︰
(1)密意依性说相教,说佛见三界六道众生只是迷真性而起,无别自体;但根钝者很难卒然开悟,所以姑且随他们所见的境相,说法渐度。这又有三类︰其一是人天因果教,说善恶业报,令知因果不差;其二是说断惑灭苦教,说三界皆苦,令断集、修道、证灭;其三是将识破境教,说前面所说的境相,只是众生无始以来法尔具有的藏识等八种所变现。此教了知外境皆空,所以只息我法之妄,修唯识之心,和禅三宗的息妄修心宗相合。
(2)密意破相显性教,说所变之境,能变之识,皆是虚妄,和禅三宗中泯绝无寄宗相合。
(3)显示真心即性教,说一切众生皆有空寂真心,无始本来性自清净,灵知不昧,和禅三宗中直显心性宗相合。如此,宗密以三教配对三宗,最后他作了一个结论说︰“三教三宗是一味法,故须先约三种佛教证三种禅心,然后禅教双忘,心佛俱寂。俱寂即念念皆佛,无一念而非佛心;双忘即句句皆禅,无一句而非禅教。”
宗密在所著《原人论》中,说究人的本源,先在第一“破迷执”中破斥习儒、道者的迷执,次在第二“斥偏浅”中破斥习佛不了义教者的偏浅,其中先将佛教分为人天教、小乘教、大乘法相教、大乘破相教、一乘显性教五等,后略述人天等四教的教义而一一加以批判。在第三“直显真源”中,以一乘显性教“顿指一真心体”为佛了义实教。最后在第四“会通本末”中,将以前所破斥诸教会归一真灵性一源,以明华严一乘的教旨。但在宗密的种种议论里,都见得他推崇灵知之心以为本源,其受荷泽禅法(主知为众妙之门)影响之深,可不待言。(黄忏华)
◎附︰《宋高僧传》卷六〈宗密传〉
释宗密,姓何氏,果州西充人也。家本豪盛,少通儒书,欲干世以活生灵,负俊才而随计吏。元和二年,偶谒遂州圆禅师,圆未与语,密欣然而慕之,乃从其削染受教。此年,进具于拯律师,寻谒荆南张,张曰︰“汝传教人也,当宣导于帝都。”复见洛阳照禅师,照曰︰“菩萨人也,谁能识之。”末见上都华严观,观曰︰“毗卢华藏能随我游者,其唯汝乎!”
初在蜀,因斋次受经,得《圆觉》十二章,深达义趣,誓传是经。在汉上,因病僧付《华严句义》,未尝隶习,即尔讲之,由是乃著《圆觉》《华严》,及《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等疏钞,及《法义类例》《礼忏修证图传纂略》,又集诸宗禅言为禅藏,总而序之,并酬答书偈议论等。又,《四分律疏》五卷、《钞悬谈》二卷。凡二百许卷,图六面,皆本一心而贯诸法,显真体而融事理,超群有于对待,冥物我而独运矣。
密累入内殿,问其法要。大和二年庆成节,征赐紫方袍,为大德。寻请归山。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灭于兴福塔院,俨若平日,容貌益悦。七日迁于函,其自证之力可知矣。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二月十三日荼毗得舍利数十粒,明白而润大。后门人泣而求诸煨中,必得而归,悉敛藏于石室,其无缘之慈可知矣。俗龄六十二,僧腊三十四。遗诫令舁尸施鸟兽,焚其骨而散之,勿塔,勿得悲慕以乱禅观,每清明上山,必讲道七日而后去,其余住持仪则,当合律科,违者非吾弟子。
初,密道既芬馨,名惟烜赫,内众慕膻既如彼,朝贵答响又如此。当长庆、元和已来,中官立功执政者孔炽,内外猜疑,人主危殆。时宰臣李训,酷重于密。及开成中,伪甘露发,中官率禁兵五百人出合,所遇者一皆屠戮。时王涯、贾餗、舒元舆方在中书会食,闻难作,奔入终南投密。唯李训欲求翦发匿之,从者止之,训改图趋凤翔。时仇士良知之,遣人捕密入左军,面数其不告之罪,将害之。密怡然曰︰“贫道识训年深,亦知其反叛,然本师教法,遇苦即救,不爱身命,死固甘心。”中尉鱼恒志嘉之,奏释其罪,朝士闻之,扼腕出涕焉。
或曰︰密师为禅耶?律耶?经论耶?则对曰︰夫密者,四战之国也,人无得而名焉,都可谓大智圆明,自证利他大菩萨也。是故裴休论撰云︰
“议者以师不守禅行,而广讲经论,游名邑大都以兴建为务,乃为多闻之所役乎,岂声利之所未忘乎?嘻!议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
夫一心者,万法之总也,分而为戒定慧,开而为六度,散而为万行。万行未尝非一心,一心未尝违万行。禅者六度之一耳,何能总诸法哉!且如来以法眼付迦叶,不以法行,故自心而证者为法,随愿而起者为行,未必常同也。然则一心者,万法之所生,而不属于万法。得之者,则于法自在矣;见之者,则于教无碍矣。本非法不可以法说,本非教不可以教传,岂可以轨迹而寻哉!
自迦叶至富那奢,凡十祖,皆罗汉,所度亦罗汉。马鸣、龙树、提婆、天亲始开摩诃衍,著论释经,摧灭外道,为菩萨唱首。而尊者阇夜,独以戒力为威神,尊者摩罗,独以苦行为道迹。其他诸祖,或广行法教,或专心禅寂,或蝉蜕而去,或火化而灭,或攀树以示终,或受害而偿债。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且循辙迹者非善行,守规墨者非善巧,不迅疾无以为大牛,不超过无以为大士。
故师之道也,以知见为妙门,寂静为正味,慈忍为甲盾,慧断为剑矛。破内魔之高垒,陷外贼之坚阵,镇抚邪杂,解释缧笼。遇穷子则叱而使归其家,见贫女则呵而使照其室。穷子不归,贫女不富,吾师耻之。三乘不兴,四分不振,吾师耻之。忠孝不并化,荷担不胜任,吾师耻之。避名滞相,匿我增慢,吾师耻之。故遑遑于济拔,汲汲于开诱,不以一行自高,不以一德自耸,人有依归者,不俟请则往矣,有求益者,不俟愤则启矣。虽童幼不简于应接,虽鹜佷不怠于叩励。其以阐教度生,助国家之化也如此。
故亲师之法者,贫则施,暴则敛,刚则随,戾则顺,昏则开,堕则奋。自荣者慊,自坚者化,徇私者公,溺情者义。凡士俗有舍其家,与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有变活业,绝血食,持戒法,起家为近住者;有出而修政理以救疾苦为道者,有退而奉父母以丰供养为行者。其余憧憧而来,欣欣而去,扬袂而至,实腹而归,所在甚众,不可以纪。真如来付嘱之菩萨,众生不请之良友。其四依之人乎?其十地之人乎?吾不识其境界、庭宇之广狭深浅矣!议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
其为识达大人之所知心为若此也。密知心者多矣,无如升平相国之深者,盖同气相求耳。宣宗再阐真乘,万善咸秩,追谥曰“定慧禅师”,塔号青莲,持服执弟子礼,四众数千百人矣。
系曰︰河东相国之论撰,所谓极其笔矣。然非夫人之为极笔,于他人岂极其笔乎!观夫影响相随,未始有异也。影待形起,响随声来,有宗密公,公则有裴相国,非相国曷能知密公?相续如环,未尝告尽,其二公之道如然。则知谛观法王法,则密公之行甚圆;应以宰官身,则裴相之言可度。今禅宗有不达,而讥密不宜讲诸教典者,则吾对曰︰达摩可不云乎?吾法合了义教,而寡学少知,自既不能,且与烦惑相应,可不嫉之乎?或有诮密不宜接公卿而屡谒君王者,则吾对曰︰教法委在王臣,茍与王臣不接,还能兴显宗教以不?佛言力轮王臣是欤!今之人情,见近王臣者则非之,曾不知近王臣人之心,茍合利名,则谢君之诮也,或止为宗教亲近,岂不为大乎!宁免小嫌,嫌之者,亦嫉之耳。若了如是义,无可无不可。吁哉!
[参考资料] 《景德传灯录》卷十三;《释门正统》卷八;《佛祖统纪》卷二十九、卷四十二;《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二十五;冉云华《宗密》;镰田茂雄《宗密教学の思想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