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宗赜
宋代禅净双修之名僧。生卒年不详。湖北襄阳人,一说洛州(河北省)永年人。俗姓孙。谥号“慈觉大师”。后人多称之为长芦宗赜。幼年丧父,受母鞠养。夙修儒业,博通世典。二十九岁,就真州长庐寺圆通法秀落发受具,不久,往谒广照应夫,参叩禅旨。一日登阶,忽有所悟,乃作颂云︰“举足上砖阶,分明这个法,黄杨木畔笑呵呵,万里青天一轮月。”获应夫印可。元祐年间(1086~1093)住长庐寺,迎母于方丈之东室,劝母剪发,持念阿弥陀佛。居住七年,母逝,自谓报亲心尽,于是制劝孝文一二○篇,述说世出世间之孝道。
元祐四年十月,仿庐山白莲社之遗风,建莲华胜会,普劝道俗念佛号,日记其数,回向发愿,期生净土。据说时感普贤、普慧二大菩萨参与其会。后应待制杨畏之请,于真定府(河北省)洪济禅院弘法。崇宁二年(1103)编述《禅苑清规》十卷。其著述另有《苇江集》《坐禅箴》《念佛参禅求宗旨说》《莲华胜会录文》《念佛回向发愿文》《念佛防退方便文》《观无量寿佛经序》《劝念佛颂》《西方净土颂》等书。《乐邦文类》卷三称他为莲社继祖五大法师之一。
◎附︰长芦宗赜〈坐禅仪〉。
夫学般若菩萨,先当起大悲心,发宏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尔乃放舍诸像,休息万事,身心一如,动静无间。
量其饮食,不多不少。调其睡眠,不节不恣。
欲坐禅时,于闲静处,厚敷坐物,宽舒衣带。
令威仪齐整,然后结跏趺坐。先以右足安左□上,左足安右□上。或半跏趺坐亦可,但以左足压右足而已。
次以右手安左足上,左掌安右掌上,以两手大拇指相拄。
徐徐举身前欠,左右摇振,乃正身端坐。不得左倾右侧、前躬后仰。令腰脊头项骨节相拄,状如浮屠。又不得耸身太过,令人气急不安。
要令耳与肩对,鼻与脐对,舌拄上□,唇齿相着。
目须微开,免致昏睡。若得禅定,其力最胜。古有习定高僧,坐常开目。向法云圆通禅师,亦诃人闭目坐禅,以谓“黑山鬼窟”,盖有深旨,达者知也。
身相既定,气息既调,然后宽放脐服。
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念起即觉,觉之即失,久久忘缘,自成一片。此坐禅之要术也。
窃谓坐禅乃安乐法门,而人多致疾者,盖不善用心故也。若善得此意,则自然四大轻安,精神爽利,正念分明,法味资神,寂然清乐。若已有发明者,可谓如龙得水,似虎□山。若未有发明者,亦乃因风吹火,用力不多,但辨肯心,必不相赚。
然而道高魔盛,逆顺万端,但能正念现前,一切不能留碍。如《楞严经》《天台止观》、圭峰《修证仪》,具明魔事,预备不虞者,不可不知也。
若欲出定,徐徐动身,安详而起,不得卒暴。
出定之后,一切时中,常作方便,护持定力,如护婴儿,则定力易成矣。
夫禅定一门,最为急务。若不安禅,静虑到这里,总须茫然。所以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定水澄清,心珠自现。故《圆觉经》云︰“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法华经》云︰“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
是知超凡越圣,必假静缘,坐脱立亡,须凭定力。一生取办,尚恐蹉跎,况乃迁延,将何敌业?故古人云︰“若无定力,甘伏死门。掩目空归,宛然流浪。”幸诸禅友,三复斯文,自利利他,同成正觉。
[参考资料] 《龙舒净土文》卷六、附录二;《乐邦文类》卷二、卷五;《乐邦遗稿》卷下;《佛祖统纪》卷二十七;《庐山莲宗宝鉴》卷三、卷四;《续传灯录》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