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宗门
禅宗之自称。为“教门”的对称。宗者,流派(佛教诸派)之本源;门者,诸派所归趋之要门。唐宋时代,主张教外别传的禅宗,认为禅是佛法的总府渊源、佛道的正门,且依《楞伽经》所言“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义而自称为“宗门”,并以天台、华严、法相等教家立场的宗派为“教门”或“教下”。《祖庭事苑》卷八(卍续113‧234上)︰
“宗门,谓三学者莫不宗于此门,故谓之宗门。正宗记略云︰古者谓禅门为宗门,亦龙木祖师之意尔,亦谓吾宗门乃释迦文一佛教之大宗正趣矣!(中略)欲世世三学之者资之以为其入道之印验标正,乃知古者命吾禅门谓之宗门,而尊于教迹之外殊是也。”
因此,禅僧之所著书常冠以宗门二字,以标示其有异于教门。如大慧宗杲的《宗门武库》、法眼文益的《宗门十规论》、宗永的《宗门统要》等。
此外,据日僧玄智《考信录》卷四所述,宗门又称宗乘,或单称“宗”,然此等用法并未仅限于禅宗,故与我国用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