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宗门改


  日本佛教用语。又称宗门穿凿。日本德川时代为禁止切支丹宗(天主教)传布,遂设置“切支丹奉行”,以检查人民所属宗门,令信之者改信佛教。此制度谓之“宗门改”。天文十八年(1549),旧教耶稣会教士初抵日本开始传播耶稣教义以来,信奉者日增。当时织田信长听许该教自由传教,更于永禄十二年(1569)授予京都四条的土地供建教堂,名“永禄寺”(后改为南蛮寺),其教势顿增。到丰臣秀吉时代,初亦优遇传教士,及至该教教徒在九州屡次烧毁神社、寺院,始下令驱逐各地传教士。至德川家康成立江户幕府后的庆长十六年(1611),更严禁其传教,并设置“切支丹奉行”专门处置该教教徒改宗佛教之事,违者处死,或处以残酷刑罚。后来又制作“寺请状”、“宗旨人别改帐”等,规定一切宗派皆属于佛教的组织,寺院中须依此登录所属信徒的身分、年龄、名字、出生之时地等资料。其后之檀家制度即由此“宗门改”演变而成的。
  [参考资料] 《长崎志》卷七;《教令类纂初集》卷一五○;《契利斯督记》;村上专精着‧杨曾文译《日本佛教史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