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宝光寺


  四川古刹。位于成都市北郊十八公里处的新都县城。相传始建于东汉,隋代扩建,名大石寺。唐‧广明元年(880)黄巢之乱时,僖宗避难驻跸于此。相传僖宗在夜间见寺内福感寺塔放出紫色霞光,遂命发掘而挖出一石匣,内有舍利十三颗。帝以为祥瑞之兆,乃新建十三级佛塔,称舍利塔,并改寺名为宝光寺。宋朝曾一度更名为大觉寺。明末崇祯年间(1628~1644),寺毁于兵火。清‧康熙九年(1670)再度重建,道光年间(1821~1850)又再加扩建。
  全寺占地一二0亩,由一塔、五殿、十六院组成。用四百余根石柱支撑。舍利塔高三十公尺,砖造方形,底层龛内塑有释迦牟尼贴金坐像。大雄宝殿右侧为著名的罗汉堂。内有泥塑罗汉五百躯,每躯高约二公尺,全身鎏金,或坐或立,姿态各异,为四川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清代雕塑群像。念佛堂内有清代石凿舍利塔,高五点五公尺,直径二公尺,由三块青石雕镂而成。塔心中空,呈六方宫殿形,每边都刻有龙抱柱,顶部刻有各种佛经故事人物,基脚四周刻有浮雕。
  此外,寺内珍藏有丰富的宗教文物,譬如︰梁武帝大同六年(540)石刻千佛碑;明‧永乐十一年(1413)建的石刻尊胜幢;印度贝叶经与合金优昙花;以及历代名家字画、匾对与古籍善本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