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宝瓶气


  藏密无上瑜伽练气法之一。又译“瓶息”、“瓶风”、“壶形气功”、“风瑜伽”等。其修息以闭气为要,分为吸、满、消、射四步骤。《明行道六成就法》中之〈灵热成就法〉中,谓之为引息、满息、均息与射息。
  (1)吸︰又称“引息”,即吸气法。
  (2)满︰又称“满息”,即闭气法。
  (3)消︰又称“均息”,即散气法。分内消、外消二种。
  (4)射︰又称“射息”,即冲气法。
  此法涉及生理及迁识,如修习不得法,不唯无益反而有害,故须择明师学习,切忌盲修瞎练。
  ◎附一︰《明行道六成就法》〈灵热成就法〉(摘录)
  “引息满息与均息,及以射息为四法。
  不明四法合作者,无益有损险当知。”
  释曰︰言引息者,于身前约十六指之距离处,想有灵息轮圈,用两鼻孔,轻缓无声,饱满引吸入体中之谓也。引息入已,务须极尽充满,达到肺之最下端。于是收束腹筋,令隔膜上提,以抵逼胸腔。同时闭气下压,使此上下不漏,中满风息之胸腔,如同瓦壶,满满盛水,而不渗漏点滴,是即满息,或云壶式息。既作此壶式已,当更力挺胸骨,以提隔膜,令其膜之中凸者,愈再上抵胸腔,同时膜之两旁,愈向下收窄,弹力亦愈大,所谓如抽弦弯弓之式。但此时也,胸腔纵已被逼于其下端之高凸膈膜,然犹一面紧之再紧,扭动胸肋各骨,愈益挺出胸腔。一面更由鼻孔吸入短息数口,使胸中风息,极尽紧满,无以复加,而各处无不极尽均匀达到,是之谓均息。息既满而且均,于是保持勿泄,至尽力能持之久。然后乃由两鼻孔,先轻微和缓,继略粗重,终乃一冲而出,如射箭,是之谓射息。此四法须合作,打成一片,所谓引、满、均、射,一气依次行之,方为完整之瑜伽息。否则无益,而反有害也。
  ◎附二︰刘锐之《诸家大手印比较研究》第十五节(摘录)
  宝瓶气者︰谓三出浊气已,上气由鼻端徐徐吸入,下气微向上提,尽力忍而持之,故金刚诵属柔气,宝瓶气虽属刚气,但其中又有刚柔之别。今之所述者,则属刚中之柔。其法为行者自观成本尊身相,三脉四轮具足,先以九节风除浊气已,随以吸满消矢四法行之,吸谓上气由鼻吸之,渐次下压至脐下四指处,同时下气上提,亦至脐下四指处,如函盖相扣,气藏其中,如空瓶然,力挺下腹,持之久住,此之谓满,于此持气时间,初以三十六节为标准,不及者亦可,渐至七十二,如能满至一百零八,才称合度,不可过劳,善自审度。持至忍不能忍时,气应消散,而消散又分内消、外消二种︰内消者观气入中脉,而至于心,业气即变为光明智气。外消者,则观气遍全身,由毛孔出,此后如放矢,直冲于顶,而由鼻出,此名冲顶矢气。但每修此法只宜射顶一次,余次可观直由鼻出,此名自性矢气。至下气上提,初学者不宜用气太过,恐生大小便之障,内消甚难,先修外消,冲顶不宜多者,恐迁识也。《地藏十轮经》云︰“此心极难调伏者,由气与心所缘异”,如气息停灭,则由心缘境所引妄念,亦当尽绝也。心如人,气如马,人与马分,心与马异,人乘未调之马,任其奔驰,心乘未调之气,除其纷沓,欲令循途趋道难矣。经云︰“心安则身安,心调则气调。”欲心调而身安者,先在调气,气不停,心亦不停,停心须兼停气,必使心与气合,则世出世乃至佛果一切功德,皆可由此证得也。夫人之呼吸,一昼夜大换气十二次,每次一千八百息,共计二万一千六百,换气尽,则心缘境为气所引之妄念,亦随之而尽。气化虹光,神气妙用,自然显现,世出世功德,悉备于此。
  宝瓶气有谓为缘于壶形,所谓缘壶形者,应用力吐出内部浊气,务使尽绝,分三步行之︰(1)自鼻孔,徐徐吸入外气。(2)气入后观想成为壶形。(3)使气留住,以能持久为度。至所谓心者,恒随息出入,念念转变,以不能离息专其所司故,甚难控制。今依如是修法,可以调伏,不复倚息起伏。盖通常一念所占时间,等于一息。息转变时,念亦随变,心之调伏,本为难事,以依本节教法,不断修习故,当可成就,尔时心即不再随息而转矣。世人竭尽所能,以保持想念之不变,而息之转变,通常能造成想念之若干,或少分变易,或竟使另起新念以代之。是以缘壶形修法之目的,即在于修心,使离息而独立,纵有想念起落,亦不为所影响。盖心之造像,纯因激荡而起,激荡即平,想念自止,心亦臻于本来如如之境,关于心息之互相倚托,印度《奥义书》言之详矣。
  [参考资料] 《大幻化网导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