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客尘烦恼(梵akasmāt-kleśa,藏blo-bur-ghiñon-mcṅs-pa)


  指能染污心性之无明等外来烦恼。为“自性清净”之对称。也单称客尘。盖烦恼非心性本有之物,乃由外缘而起,故称为客;又以烦恼能污染心性,犹如尘埃之污染万物,故称为尘。《胜鬘经》〈自性清净章〉云(大正12‧222b)︰“此自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大乘入楞伽经》卷五〈刹那品〉云(大正16‧619c)︰“此如来藏藏识本性清净,客尘所染而为不净。”如上所述,皆谓众生之心本来自性清净,然因客尘烦恼所染污而不净。这种说法在如来藏系之大乘诸经论内,广被唱导。
  按在小乘部派时代,分别论者等已有如上之主张,其后大乘又加以承袭、发展。如《舍利弗阿毗昙论》卷二十七云(大正28‧697b)︰“心性清净,为客尘染。”又,《异部宗轮论》谓大众部等四部本宗同义,皆主张(大正49‧15c)︰“心性本净,客随烦恼之所杂染,说为不净。”
  关于客尘烦恼之体,《佛性论》卷四云(大正31‧806c)︰“若略说一切烦恼客尘,凡有九种︰一者随眠贪欲烦恼,二随眠瞋,三随眠痴,四贪瞋痴等极重上心惑,五无明住地,六见谛所灭,七修习所灭,八不净地,九净地惑。”又,智旭于《首楞严经文句》卷一云(卍续20‧476下)︰“三界依正总名客尘,即是苦谛;烦恼即集谛;不为所误,即是道谛;客尘烦恼永灭,所显涅槃名为主空,即是灭谛,此藏教义也。”
  此外,依《大般若经》所说,如能修习般若波罗蜜多,则可不为客尘所染。该经卷五七八〈般若理趣分〉云(大正7‧988a)︰“若有得闻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清净理趣,信解受持,读诵修习,虽住一切贪瞋痴等客尘烦恼垢秽聚中,而犹莲华不为一切客尘垢秽过失所染。”
  ◎附︰印顺《辨法法性论讲记》(摘录)
  《辨法法性论》︰“其悟入自性︰谓客尘诸垢,及与真如性;不现及现义,即无垢真如。”
  《讲记》︰悟入,如上说“悟达彼自性”,悟入的自性究竟是怎么样的?上文说过,自性是真如、法性,但是要说明法性、真如的转依,先从二方面来说,“谓客尘诸垢,及与真如性”,一方面为客尘,一方面是真如性。不虚妄为真,如如无别为如。法性是法的本性,是本来如此的。本来如此,所以真如、法性,是超越了时间观念的,但一般说起来,总是从时间观念去想,本性被看作从过去以来,一向如此,于是问题丛生了!真如、法性,是超脱一切名言、时空,没有杂染与非杂染的,对生死杂染说,名为清净。
  另一方面是诸垢,种种杂染不净的诸垢,也名客尘。尘是染污的,无始以来所有的染污。约心说,是虚妄分别心,是妄识相应的种种烦恼。如约心所现所取来说,是似现的错乱相,执着种种实有性。为什么叫客?真如法性是清净的,一向清净的;杂染、诸垢、无明,也是无始以来就有的。一向有真如,一向有无明,简直不能说谁前谁后,谁主谁客。可是虚妄杂染,可以因修行而灭去,消融而不再存在,所以染污的,如烦恼、戏论相等,称之为客。如客人在此住几天就走了,他终于要离开的,主人却一直住在此地。所以客尘,不过形容可以取消的;对真如本净,而名诸垢为客尘。
  可是,如从时间上去说,还是先有真如?先有无明?还是同时而有?如同时而有,为什么有主客之分?假使说先有无明,后有真如,那真如不成其为真如,起初没有而后来才有,这是不符真如定义的。如先有真如,后有无明,这过失就大了,这是不能成立的!既然先有真如本净,为什么后来又起无明呢?有的说,真如本净,由于一念不觉,一动念而有无明。试问︰有了无明才一念不觉呢?一念不觉才有无明呢?没有无明,为什么会一念不觉呢?假使真如本来清净,后来会忽然而有无明,那大家不用修行,因为修行是没有用的。你就是修到了成佛,完全清净了,说不定忽然一念,垢染又起来了。所以说先有真如,后有无明,这都是从时间观念去说本性,说客尘,这才陷入理窟,无法自拔。佛是从现实身心出发的,只说无明是无始以来如此的;由于无明等垢染可以除灭,不是永久如此的,所以称之为客。诸垢名为客尘,依唯识说,客尘是虚妄分别心,妄心所现能取、所取自性,种种执着所起种种烦恼。
  “不现及现义”︰在凡夫的众生位上,客尘显现,真如不显现;没有证悟以前,真如是从来不显现的。真如性不现,所以客尘现虚妄分别,能取、所取,修行就是要使客尘不现,真如性现前,把它倒转过来,向来显现的不现,向来不现的现在显现。不过,在修道的过程中,是进进退退的,最后才到达究竟的清净的。真见道时,一切相不现,真如法性现前了,但客尘没有尽,执障与习气都还在,所以一出见道,虚妄分别,能取、所取杂染,又起来了。这样的不断修习,真如法性时时现前;到八地菩萨,自利方面,无相无功用,纯清净心,但还没有纯净,究竟清净真如显现,要到佛位,一切客尘永不现了,这才是无垢真如──离垢真如。真如是如是如是,没有变异,本来清净的,在众生位上也不受垢染,如真如受垢,也不成其为真如了。真如本净,但因众生虚妄显现,没有显出清净法性,不显并没有失却;到成佛,一切杂染消融,法性究竟现前,名离垢真如。古代禅师这样说︰“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真如性是不会污染的,但要经修证而显出,所以要有修有证(约真如本如是说,也可说无修无证)。悟入自性是无垢真如,是转依的胜义自性;或约唯识说,名为无垢识。
  [参考资料] 《楞伽经》卷四;《大毗婆沙论》卷四、卷二十七;《成唯识论》卷四;《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三、卷四;《大乘起信论》;《法华经玄义》卷四(上);高崎直道《如来藏思想》第一册;佐佐木现顺编《烦恼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