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室利逻多(梵śrīrāta、śrīlabdha,藏Dpal-len)


  又作室利罗多。意译胜受。西印度人,为鸠摩罗逻多的弟子,与东天竺马鸣、南天竺提婆、北天竺鸠摩罗逻多、中天竺龙树并称为五大论师。其生卒年不详,据《顺正理论》称其为“上座”(Sthavira,指法腊高而居上位的僧侣)及《俱舍论》引述其说看来,应为西元四世纪人。师为经部譬喻师的大师。德望颇高,深受当时各派学僧的尊崇,尝于阿逾陀国作《经部毗婆沙论》,然今已不传。
  ◎附︰印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十一章第四节(摘录)
  室利逻多(śrīrāta),《顺正理论》称之为“上座”(Sthavira),译义为“胜受”,或“执胜”,这是经部的一代大师。室利逻多从北方到东方来,在阿瑜陀国(Ayodhyā)造《经部毗婆沙》,为大成经部的名学者。室利逻多与世亲(Vasubandhu)、众贤(Saṃ-ghabhadra)同时,而是他们的前辈。众贤作《顺正理论》时,室利逻多是耆年的老上座,如《顺正理论》说︰“但是上座,其年衰朽。”“彼恒寻思粗浅异论,尚年已过,居衰耄时。”
  《顺正理论》,是众贤不满世亲的《俱舍论》,经十二年的功夫造成的。当世亲造《俱舍论》时,上座的《经部毗婆沙》,已经流行,《俱舍论》已引述上座的教说。在众贤看来,世亲是明宗阿毗达磨,而实有随顺上座经部宗的倾向。所以说︰“经主于中,朋附上座所立宗趣。”依此推断,上座应为西元四世纪的大师。造《经部毗婆沙》,约为西元350年顷。室利逻多的其他事迹,都没有传述;《经部毗婆沙》也没有传译过来。但《顺正理论》所引的上座说,在一百则以上,所以上座的教说,还能大概的明了。
  上座为卓越的经部大师,在当时的佛教界,有崇高的声望,徒众与同学极多。《顺正理论》每说︰“又彼师徒”;“上座亲教门人”;“上座徒党”︰可想见当时经部学团的隆盛。在上座的门人中,有“大德逻摩”(Rama),《显宗论》义译为“大德善慧”。《俱舍论记》说︰“逻摩,此云戏乐。”Ra-ma确有戏乐的意思。此外,《顺正理论》说有“上座徒党”,解说缘起法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二句,为破无因与常因。《俱舍论记》解说为“经部异师尊者世曹”。“世曹”一名,极为可疑。依奘门的译例来说,世曹可能为世胄的误写。如真是这样,那就是《四谛论》主婆薮跋摩(Vasuvarman)了。
  在《大毗婆沙论》中,对说一切有部譬喻师法救(Dharmatrata),直称之为大德(Bhadanta)。经部譬喻师室利逻多,在《顺正理论》中,被称为上座。受到不同学派的尊称,可说是无独有偶了!由于室利逻多徒众多,年龄高,一般人尊称他为上座。众贤虽评责他,讽刺他,也还是随俗而称之为上座;就凭这一称呼,可想见室利逻多在当时的德望。
  上座远承法救(Dharmatrāta)的学统,在现在有的基石上,成为经部譬喻师的大宗。《顺正理论》引述的上座说,不一定是上座的创见,但是他继承古说,而给予系统的完成。(众贤)为了评破《俱舍论》而造《顺正理论》,但对上座说,作了最严密与无情的抨击。上座的经部学,在说一切有部论师,是感到威胁而愤怒了!
  (1)阿毗达磨论者,一向以为︰论(多分)是了义说,而经多分是随机的方便说,有余说;所以“正理为量”,称应理论者。经部譬喻师,是“以经为量”的。尊重经说,以为佛说是了义的,尽量保持经说,而不加修正与补充。上座也曾这样说︰“世尊无缘说于密语”;“诸薄伽梵终无谬言”;“佛所说经,皆是了义”。然譬喻师,久受阿毗达磨精密思考的学风所熏陶;经部譬喻师,也有严密论究的风尚。在理论的思考辨诘下,虽不承认阿毗达磨是佛说,而不能不部分同意阿毗达磨论者的看法──佛说是有不了义的。(中略)
  (2)上座时代的经部师,对于古传的譬喻师说,有多少不同。从三世有而改说现在有,那是最主要的一着。又譬喻师本与西方师一样,认为色法是没有同类因的。而上座却同于迦湿弥罗(Kaśmīra)论师,如《顺正理论》卷十九说(大正29‧445a)︰“如色非色,虽有差别,而等不遮同类因等。如是彼法,亦应等作等无间缘。”
  譬喻者──思心差别论者,本与相似沙门一样,心心所都是自类为等无间缘的。所以如色法有同类因,也就可立等无间缘了。
  (3)上座所宗的经部,肯定刹那相续的前后因果性,而否认同时的因果性。所以说︰“诸行决定无俱生因。”(中略)上座的“因缘”说,大体与瑜伽论师相同,如说︰“因缘性者,谓旧随界,即诸有情相续展转能为因性”,“一心具有种种界熏习”。如约烦恼说,“烦恼随界,说名随眠。”
  (4)譬喻师宗,非实有法是可以为所缘境而生识的。这在《大毗婆沙论》中,譬喻师早就这样说︰“有缘无智。”上座继承这一思想,也说︰“智缘非有,亦二决定。”上座说︰过去未来无;法处色及触处的所造色、不相应行、无为、梦影等都是非实有的。继承古代譬喻师的“境无实体”说,更发展为︰根与境都是非实有的。(中略)
  (5)从《顺正理论》来看,上座是特别重视缘起的。上座说︰“缘起有(内、外)二”,与龙树(Nāgārjuna)的《十二门论》一致。以为“所说缘起,皆据生因。”由于肯定前后的因果性,着重切要的因果性,所以弹斥说一切有部的刹那缘起说、分位缘起说。以《缘起经》为了义的,而加以详细的论说。(中略)
  (6)关于色法,上座与说一切有部阿毗达磨论者不同。上座不许身表与语表是实色(所以说大种与造色,都是无记性);不许法处所摄色,不许触处有所造色。所以,色法只是五根、色声香味及触──四大。上座成立色法是“同处不相离”的,因为︰“二类极微,俱无分故,住处无别”。一般的说︰“极少许五极微(四大及所造色的一类)同住一处,不相妨碍”;然“亦有少分得相离者,谓诸日月灯宝光明,及离诸花孤游香等”。说一切有部阿毗达磨论师,以为极微与极微是相碍的,彼此不相触,而上座以为是不相碍的,因此也认为︰“此若触彼,彼定触此。(中略)若异此者,极微展转无相摄持,应不和合。”
  (7)最有意义的,是上座“别立现观次第”。上座与《成实论》主一样,对于证真断惑的修证次第,都有独到的安立。这一时代的经部学者,思想自由到令人惊讶。(中略)
  上座所立的现观次第,条列如下︰
    ┌世智(如理观察)
  凡位┤忍(观四谛理如隔轻纱)
    └正性决定(世第一法)
    ┌谛顺忍──圣定忍──见谛
    │      ┌(一)苦法智……顿断三结
  圣位┤      │(二)苦类智
    │      │(三)集法智
    │      │(四)集类智
    └圣道(现观)┤(五)灭法智
           │(六)灭类智
           │(七)道法智
           └(八)道类智
  [参考资料] 《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本);《成唯识论演秘》卷二(本);《俱舍论光记》卷九;《俱舍论要解》卷二;《大唐西域记》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