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宾头卢(梵Piṇḍola,巴Piṇḍola)


  佛弟子之一,十六罗汉之一。具称宾头卢颇罗堕誓、宾头卢颇罗堕(Pindola-bhārad-vāja);略称宾头卢或宾头。此中,“宾头卢”为其名,意译不动;“颇罗堕”为其姓,意译利根、捷疾,或重瞳,为婆罗门十八姓之一。
  宾头卢永住于世,现白头长眉相。根据《宾头卢突罗阇为优陀延王说法经》所载,师原为跋蹉国拘舍弥城优陀延王辅相之子。自幼归依佛教,出家学道得具足果。后游行教化还拘舍弥城。优陀延王闻之,心怀敬仰,曾诣其住处,听受说法,忏悔罪过。佛成道后之第六年,有王舍城树提伽长者高悬旃檀钵于竿上,声言将钵送予能以神通取得者。时由宾头卢得之,然遭佛呵责为非法,以其妄弄神通。故令其不得住于阎浮提,而使之前往瞿耶尼洲弘化。后虽许其归返,然罚以不得入涅槃,令永住于南天摩梨山,以化度佛灭后之众生。因此,宾头卢又称住世阿罗汉。
  后世印度之大乘寺院多以文殊为上座,而小乘寺院则以宾头卢为上座。东晋之道安为中国佛教史上信仰宾头卢之第一人。《高僧传》卷五〈道安传〉云(大正50‧353b)︰
  “安常注诸经,恐不合理,乃誓曰若所说不堪远理,愿见瑞相。乃梦见胡道人头白眉毛长,语安云︰君所注经殊合道理,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当相助弘通,可时时设食。后十诵律至,远公乃知和上所梦宾头卢也,于是立座饭之,处处成则。”
  在道安之时,虽“立座饭之”,但仍未绘形像,直至刘宋‧泰始(465~471)末年,法愿、法镜等人始绘其形像以祭祀之。并将其视为圣僧而安置其绘像于斋堂之中,一直到唐代皆以此为常则,后因不空三藏之奏请始改以文殊为上座。
  [参考资料] 《杂阿含经》卷四十三;《阿罗汉具德经》;《大智度论》卷二十六;《律相感通传》;《释氏要览》卷下;《禅林象器笺》〈灵像门〉;《罗汉图赞集》;道端良秀《罗汉信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