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宿住通(梵pūrva-nivāsānusmṛti-jñāna,巴pub-benivāsānussati-ñāna,藏sṅon-gyi-gnas rjes-su-dran-pa śes-pa)
谓忆念宿住事之通力。又称宿命通。五通之一或六通之一,具云宿住随念智证通,又称宿住随念智通、宿住智通或宿命通证、识宿命通。《集异门足论》卷十五云(大正26‧432c)︰“云何宿住智证通?答︰能随忆念过去无量诸宿住事,谓或一生,乃至广说,是名宿住智证通。”
此谓忆念过去一生乃至无量劫之自身名姓、寿命、苦乐及生死等事,谓为宿住智证通。
又依《大毗婆沙论》卷一百所述,此智以慧为自性,随念势力,能知诸过去生欲色界中自他有漏之五蕴,故名宿住随念智。此聚中有多法,但念力增故,名为随念,且此智由色而引发,故唯限欲、色界,不通无色界。依地唯根本四静虑,亦非近分与无色。此智但忆知曾所更事,不忆未曾更事。又曾所更事有曾见与曾闻二种,如五净居事为未曾见而曾闻,故亦能忆知。其余之欲色界玄远殊胜难知之事,亦准此而可知。
至于所忆之劫数,在外道、阿罗汉与佛之间,各有其差异,如《大毗婆沙论》卷一百所说,谓外道所忆为二万劫、四万劫,乃至八万劫。《大智度论》卷五谓大阿罗汉及辟支佛为八万大劫。又,关于此通之修行,《俱舍论》卷二十七云(大正29‧143a)︰
“诸有欲修宿住通者,先自审察次前灭心,渐复逆观此生分位前前差别,至结生心,乃至能忆知中有前一念,名自宿住加行已成。为忆念他,加行亦尔。此通初起唯次第知。惯习成时,亦能超忆。”
◎附︰觉音造‧叶均译《清净道论》第十三〈说神通品〉(摘录)
(前略)此是依于五蕴次第或以死及结生而忆念。是故欲如是忆念的初学比丘,自乞食回来及食后,独居静处,次第的入诸四禅定,并自神通的基础禅出定,忆念自己完了一切工作之后曾坐于此座。如是应顺次的忆念其整天整夜所行的事情,即回溯其敷座,进入自己的卧座所内,收拾他的衣钵,食时,从村中回来时,在村内乞食之时,入村乞食时,出寺之时,在塔庙及菩提树的庭园礼拜时,洗钵时,取钵时,自取钵时至洗脸时的一切所行,早晨的一切所行,后夜的行作,乃至初夜的一切行作。上面这些虽然普通人的心也明了,但遍作(准备)的定心则极其明了。如果在这些事情里面有任何不明了的,则应更入基础禅,出定之后再忆念。(中略)如是顺次的回忆其第二日、第三、第四、第五日的行作。在十日间、半月间、一月间,乃至一年间的一切行作。以这样的方法而念十年二十年乃至在此生的自己的结生的人,他当忆念在前生的死的刹那所行的名色。智者比丘,只要在第一次,便能离去结生而取前生的死的刹那的名色为所缘。前生的名色既已无余的坏灭,而生起了其他的(名色),所以那(前生的)处所是阻障如黑暗的,劣慧之人是非常难见的。(中略)他们应该数数入基础禅,再出定而忆念那(前生的)处所。(中略)
从最后而坐于现在的座起溯至于现世的结生为所缘而起的智,不名为宿住智,只是遍作(准备)定智而已。也有人说这是过去分智,然而他把它当作色界是不适当的,(因为遍作定智是欲界的定)。然此比丘,当他越过了结生而以前生的死的刹那所行的名色为所缘时,则生起意门转向心,那心灭时,以彼同样的名色为所缘而速行了四或五的速行心。此中如前所说的前面的(三或四速行心)名为遍作(近行、随顺、种姓)等的是欲界心。最后的(一速行)是属于色界第四禅的安止心。这时和他的安止心共同生起的智,便是宿住随念智。与此智相应而念,为“彼于种种的宿住随念,即一生、二生……乃至忆念一切宿住的形像详情”。(中略)
宿住智是依于小、大、无量、道、过去、内、外、不可说所缘的八所缘而进行的。怎样(进行)呢?(1)这宿住智随念于欲界的五蕴之时,是它的“小所缘”。(2)随念于色界无色界的诸蕴之时,是它的“大所缘”。(3)随念于过去的自己的和他人的修道及证果之时,是它的“无量所缘”。(4)仅随念于修道之时,是它的“道所缘”。(5)依此宿命智决定的是它的“过去所缘”。
这里虽然他心智及随业趣智也有过去所缘,可是他心智只能以七日以内的过去心为所缘,而且这他心智亦不知其他诸蕴(色受想行)及与(五)蕴相关的(名姓等);又(前面所说的他心智的道所缘)因为是与道相应的心为所缘,故以绮丽的文词而说道所缘。其次随业趣智亦只以过去的思(即业)为它的缘。然而宿住智则没有任何过去的诸蕴及与诸蕴相关的(名姓等)不是它的所缘的;而它对于过去的蕴及与蕴有关的诸法,正如一切智一样。当知这是它们(他心智、随业趣智、宿住智)的差别。
(6)(宿命智)随念于自己的诸蕴之时,是它的“内所缘”。(7)随念于他人的诸蕴之时,是它的“外所缘”。(8)例如忆念过去有毗婆尸世尊,他的母亲是盘头摩帝,父亲是盘头摩等,他以这样的方法随念于名、姓、地与相等之时,是它的“不可说所缘”。当然这里的名与姓是和蕴连结及世俗而成的文义,不是文字的本身。因为文包摄于声处,所以是有限的(小所缘)。即所谓“词无碍解有小所缘”。如是当知宿住智的进行是依于八所缘的。
[参考资料] 《增一阿含经》卷七;《中阿含》卷五十一〈跋陀和利经〉;《长阿含经》卷九;新译《华严经》卷四十四〈十通品〉;《大智度论》卷二十四、卷二十八;《成实论》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