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寂天(梵śāntideva,藏Shi-balha)
西元八世纪左右的印度中观派论师。南印度梭罗修多罗(Saurāṣṭra)国之德铠王(Kalyāṇavarman)之子。原名寂铠(śānti-varman)。幼学诸艺及文殊师利成就法。在其父崩殂后原可继位为王。然因梦见文殊菩萨,乃发心至那烂陀寺入胜天(Javadeva)门下出家,并改名寂天。
师出家后,在那烂陀寺秘著《大乘集菩萨学论》(śikśā-samuccaya,即《学处要集》)、《菩提行经》(Bodhisattva-caryāvatāra,《入菩萨行》)、《诸经要集》(Sūtra-samuccaya)。但是,由于寺僧见师整日除了吃、睡、经行外,无所事事,乃有意排挤而强要他背诵不被人知的典籍。因此,师诵出自撰之《菩提行经》,并留下《大乘集菩萨学论》及《诸经要集》后,赴南印度的śrīdakṣiṇa寺。后来,又在东印度论破外道;在摩竭陀国西方赈济五百外道及数千饥民;使欲杀害东印度王Ariviśana的暴徒悔悟归依佛教。在南印度śriparvata修乌枢瑟摩(Ucchuṣman)法时,婆罗门商羯罗天(śaṅkaradeva)以现神变欲逼Khatavihāra王信奉其教。然遭师破斥之,该国君民遂归信佛教。
关于师之生存年代,班达尔(C. Bendall)认为是西元第七世纪中叶至九世纪间。巴达恰里雅(B. Bhattacharyya)从唐‧义净未曾提及师名,且师之《菩提行经》曾被引用于寂护(śāntarakṣita)之著作《真性成就》(Tattva-siddhi)中,而判定师生存于义净离开印度后至寂护入藏之间。谓其为695年至743年间之人。
师之著作除上述三书外,《西藏大藏经》另收有《俱生歌》(Sahaja-gītā)、《圣命终智经注》(āryātyaya-jñāna-nāmahāyā-nasūtra-vṛtti)二书。
◎附一︰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六讲第三节(摘录)
寂天的三部书,现在都存在。《菩提行经》的梵文本,已校勘出版,还附有智慧作的详注,本文还有法、日文的翻译;日译并有河口的旧译与中村的新译两个本子。汉译是赵宋时译出,作者题名龙树,译文拙劣,错讹甚多。藏译本较好,迦当派对它极重视,列为必学的六论之一,看作是中观派的代表著作。藏译除本文外,译的注释就有十一家之多。《学处要集论》的梵文本也校印出来了(苏联佛教文库),题名寂天作。汉译也是赵宋时译的,名《大乘集菩萨学论》,共二十五卷,作者题名法称,译文也劣。此书原文是提纲式的经钞,作者本人并无多少议论,不过从它的取材、编排上,也可看出作者的思想体系。书是颂本,共二十七颂,释是长行,计四千二百颂,分十九品。它的可贵之处是所钞的大乘经,许多已无原本,通过它的钞录片断,可以使人了解原本的概貌。例如《维摩诘经》,汉文译得挺好,但梵本不存,无从了解其原来的样子,译本总是隔着一层,此书引了经的八个片断,就可从之看出原文的一些精华。诸如此类,全书共计引经达一0五部之多。《诸经要集》梵本不存,藏译本题名龙树着。汉译名《大乘宝要义论》,赵宋译,无作者名,体裁与《学处要集论》相似,也是提纲式地点一下,然后引经。不过比较简略,引经也比较少。
从这三部书来看寂天的学说,总的讲,他是站在中观无自性立场上来谈问题的。在《菩提行经》〈般若品〉的前二十几颂,就特别批判了瑜伽行派的唯心之说。唯心说证明心的存在最主要的理由是自证,而有关自证的作用中又特别提到记忆,寂天对于自证、记忆等说,都一一给予了有力的驳斥,可见他是站在中观无自性立场上的。
寂天对佛学的贡献表现在对学风的转变上。他的学风有两个特点︰第一,守约。一般治学者容易趋向两边,或者简约,或者广博。简约者,知识面不广,广博者又泛滥无归。合理的学风是由博而约,因为这是建立在综合大量材料基础上的概括。寂天即属于这种学风。他的《学处要集》《诸经要集》都是要约的,同时又很广博。第二,见行相应。历来有两种传承,或偏于见(观点、理论)或偏于行(实践),寂天则是见行相应,虚实并举。他的著作不多,都是从实践方面来的;他的理论观点就完全贯穿在他所讲的实践之中,从而使理论观点显得很突出。后来大乘学说如果说有发展的话,就是依着这个路子下去的。寂天这种学风,以后被阿底峡传到西藏,宗喀巴就大加宣扬而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附二︰T. R. V. Murti着‧郭忠生译《中观哲学》第三章(摘录)
寂天的《大乘集菩萨学论》(śikṣā Sa-muccaya)与《入菩提行论》(Bodhicary-āvatāra,宋‧天息灾译为《菩提行经》。)是整个大乘文学中最为流行的作品,而从其内容与写作技巧而观之,此二书之流行确是实至名归。
《大乘集菩萨学论》是一部大乘教理的总集,不过特重于中观思想的介绍。整部作品概为引述重要经典连贯而成,可惜大部分寂天所引经典的梵文原本皆已散佚,寂天并自撰二十七首偈颂以作为所引经文之分章分节的标题。本书与《入菩提行论》所强调的是精神的淬励,心灵的历练以及行菩提心(bodhicitta),这二本书可说是吾人了解中观修行法门的主要资料。《入菩提行论》的第九章说︰般若波罗密对吾人了解中观之形上学具有非凡的价值。寂天跟月称一样谨守应成派的自家宗风,且对唯识亦不假颜色的提出批判。
寂天的作品显得非常宁静稳重,并且散发着一股洒脱平淡的气息,当我们细心咀嚼《入菩提行论》的文字的含意时,不禁会令人想起《仿效基督》(Imitation of Christ)一书,可是前者似乎较为生动感人,说服力较高,因为前者涵泳着深厚的哲学的洞见。本书提到了恭敬供养诸佛菩萨,以及向佛菩萨忏悔业障(papadeśanā)乃是心灵净化的一部分,不过这并非寂天的创见,龙树的〈赞歌四首〉(Catuḥstava)已有强调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