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寂护(梵śāntarakṣita,藏Shi-ba Ḥtsho;725~784或788)
印度后期中观派的代表性论师。又被尊称为阿遮利耶菩提萨埵(ācārya-bodhisattva)。原为东印度查贺(Zāhor)王室的贵族,后依智藏(Jñānagarbha)出家。学德兼备,曾任那烂陀寺的主讲。其后,应聘赴西藏弘法,奠定印度中观学派在西藏的基础。
西元763年,师应西藏国王赤松德赞的邀请,经由尼泊尔入藏,然因逢政治纷争而返国。775年再度入藏。为使印度佛教在西藏得以顺利成长,师乃建议藏王礼聘深谙法术的莲华生入藏。又仿印度高翔寺之建筑形式兴建桑耶寺。桑耶寺因此成为西藏佛教史上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最后又将自己的学生莲华戒召至西藏。经由他们的努力,终于使印度的中观佛学思想在西藏奠定坚实的基础。
师之学说,既承继清辩之自立论证派系统,同时也深受法称的认识论及论理学的影响,故将唯识派理论导入中观教义之中,而形成瑜伽行中观派思想。其主要著作有︰《中观庄严论》(Madhyamakālaṃkāra)、《摄真实论》(Tattvasaṃgraha)、《二十律仪注》(Saṃvara-vimśaka-vṛtti)、《世尊赞吉祥执金刚歌广释》(śrī-vajradhara-saṃgīti-bha-gavatstotra-ṭikā)、《八如来赞》(Aṣṭa-ta-thāgata-stotra)、《二谛分别难语释》(Satya-dvaya-vibhaṅga-pañjikā)等多种。
◎附一︰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六讲第三节(摘录)
瑜伽中观派的创始人是寂护(藏译为静命,其实梵文śantarakṣita应译为寂护),他是第八世纪东印人,曾做过那烂陀寺主讲。他在中观学系中,与稍前一点的智藏及寂护自己的门人莲华戒,并称为清辩之后的“东方自立量派三大家”。三个人之所以著名,是因为他们都有弘扬中观学说的专著。智藏的著作是《分别三谛论》,原本不存,祇有题名寂护注释的藏译本。但西藏人对它有怀疑。论有颂有释,可以从中看到智藏的学说。寂护的著作是《中观庄严论》,本文一百颂,注释六百颂。莲华戒的著作是《中观光明论》,二千七百颂,有藏文译本。三家的思想都与清辩有继承关系。
但是,明确地把瑜伽行派学说采入中观的则是寂护。他在《中观庄严论》一开头,就提出他的中观无自性的看法,当时各家学说对所谓自性的执着,不外乎是一或多,他则认为应离一离多,方成无自性。他先批评一多的说法都不合理,最后提出他的主张︰应从唯心无境的观点出发,才能真正理解到法无我(即无自性);并说这也是瑜伽中观两家都应该掌握的,因而两家可以合而为一。从这里,明显看出他混合两家的立场,把唯心说吸收到中观方面来了。
但是,寂护的吸收唯心说,祇限制在观行(也叫观照,即怎样去看待诸法实相)方面。本来,瑜伽行派的基本理论,唯心说的思想来源也是从观行开始,尔后才扩大到去解释宇宙一切现象的缘起,这时才把宇宙现象解释为心里显现的影像。他们首先说唯心无境,肯定了心,否定了境;后来再进一层,心亦不可得,把心也否定了。所以从瑜伽方面来看,在观行中,唯心说乃是达到说明心亦不可得的桥梁。这一思想,《辩中边论》中就已明显地提出。清辩反对瑜伽行派,主要也反对这一点,他说与其这样转弯抹角地说,毌宁干脆就说二者并无。这无须像先在泥潭里打个滚再去洗澡那样,先说有,后说无。但在寂护时,仍然吸收了这个说法,说在世俗谛,是唯心无境,在胜义谛,心境俱无。这是寂护学说的要点。
另外,寂护对法称学说,也有所发展。他曾注释法称七书中的最后一部︰《论议正理论》。此注有藏译本。他还著有《摄真实论》,部头很大,三千余颂,三十一品。把佛家以外各派所说的“真实”,都加以驳斥。他的学生莲华戒对此书作了很详细的注释,梵本还存,有藏文、英文译本。因为它保存了很多佛家以外的资料,可以作为研究印度哲学的很好的参考书。也正是因为他混合中观、瑜伽学说,再加上他著作的参考价值大,所以寂护在印度佛学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
寂护与我国的西藏还有一段因缘︰当时西藏墀松得赞王(金城公主的儿子,生于西元730年。按传统习惯十三岁登位,时间是742年。死于797年),邀请寂护去藏,对西藏佛教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原来西藏虽有佛教流行,但与西藏的巫教斗争很激烈,在这个斗争的背后,还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有支持这两种宗教的政治力量,因而斗争十分复杂。寂护去后,大力奠定了纯正佛教的基础,而且建立了佛教大庙“桑耶寺”,寺的规模是模仿印度高翔寺的图样(印度除那烂陀、超行等大寺外,还有许多大寺,高翔即是其一),接着,又建立了正式的僧团组织。此外,寂护又把一个有法术的莲华生邀去,压服了巫教。再后,又把自己的学生莲华戒召去西藏。莲华戒同禅宗经过激烈的辩论,把禅宗赶回到内地。这样,在西藏就仅剩下印度的中观派势力了。莲华戒著有《修道次第论》,共计三编,初编的梵本还存在,由意大利罗马东方丛书校印。汉译题名《广释菩提心论》,宋代译出。书的体裁与寂天著作类似,也是引用各经编纂而成。此书在西藏很有影响,因而也就更加强了寂护在中观派中的地位。
◎附二︰梶山雄一着‧吴汝钧译《空之哲学》第四章(摘录)
寂护一方面吸决辩的自立论证派系统的养分,一方面又强烈地接受法称的知识论的影响。他强调推理对中观派来说,有重要的价值;另外,他又参考清辩的方法,有组织地批判其他多数的学派。不过,清辩只是并列地批判其他学派,寂护则依照一定的次序,把佛教四学派的哲学排列起来,而加以评价;他把排在前面的哲学系统,看作为进升至最高的中观哲学的必经的学习阶段。复次,寂护一方面学习法称,另一方面,他又发现一种方法(译者按︰这当是一原理),把中观安放到比唯识更高的哲学位置上去。不过,关于这方法,法称自己亦有暗示过。我们可以这样说,在这点上,寂护蒙受法称很多好处;但他自己在哲学上的志愿,却是超过法称。
寂护著有《摄真实论》(Tattvasaṃgra-ha),这书的主要意图,是在印度哲学一般中,选取重要的主题,而批判有关的其他学派。按这书有梵文原典,与莲华戒的详细注释并在一起。不过,这书并未有鲜明地突显出作者自身的中观哲学。他的另外一本《中观庄严论》(Madhyamakālaṃkāra),则能清晰地突出他的哲学主张。这是一本篇幅不多的作品,由九十七颂组成;作者自身对此书所写的注解,与莲华戒的复注,都存于西藏译本中。在这书中,有一部份批判数论、胜论等其他非佛教的学派;但它的中心课题,却是对佛教四学派的批判与评价。(中略)
寂护把一切哲学体系,大别为二元论与一元论。前者以心理世界与物质世界,同是实在;后者则否定物质的存在,只承认认识是实在。以佛教的学派来说,说一切有部与经量部属二元论,唯识派则属一元论。他又把二元论的体系,区分为有部与经量部;前者强调无形象知识论,后者则是有形象知识论的立场。另外,他亦把唯识派划分为有形象唯识派与无形象唯识派。
◎附三︰T. R. V. Murti着‧郭忠生译《中观哲学》第三章(摘录)
寂护与莲华戒二人开创了中观思想发展的新页,(中略)他们代表着中观吸收了唯识的调和思想。
我们这一看法共有二方面的证据︰从他们的作品的性质来看,以及西藏史学家所传下来的资料。寂护所著之《摄真实论》的整个架构可说是属于中观的︰该书的每一章节都致力于“观”(parikṣā──反省、抉择、批判之意)。某一特殊的范畴或是针对某一思想系统而提出讨论,而驳破论辩的气息更是充满在字里行间。本书开头的偈颂与龙树之《中观论颂》的〈序品〉可说是异曲同工。寂护首先归敬佛陀──天人师──因为他宣教缘起,而缘起的特色即在于以否定性的述词来彰显诸法真实相。有人早已指出寂护不时的表现出他对唯识的偏好,但是他亦阐述无常、自相等理论,何以会这样呢?要解释此一现象,我们可以假定︰寂护经验性的立场接受了唯识宗之“唯识无物”的看法。
除了《摄真实论》之外,寂护还写了《中观庄严论颂》及其释论(vṛtti),寂护之弟子莲华戒则据此而写了一本细疏(pañjika),此外寂护还写了一些怛特罗秘密佛教及般若波罗蜜方面的论著,很奇怪的,他竟然没有唯识方面的作品。(中略)
寂护与莲华戒二人把佛教介绍到西藏,并且到处说法,辛勤度众,经过他们以及其他诸大师,如阿底峡尊者(Atīśa)的努力使中观派成为西藏、蒙古佛教的哲学主流,时至今日仍是传习不绝。